6/15/2012

倫敦奧運生不逢時

直到開幕前不久的6月,對於是否應該舉辦倫敦奧運,英國國內仍存質疑,即便是在英國政府內部。“在我們尚未從經濟困境中恢復之時,舉辦奧運會是不是個好主意?”一位內閣大臣如此問道。

具有百年歷史的《倫敦標準晚報》(The Evening Standard)則公開指責,在一個削減開支、裁員的階段,“為一場國際舉重和籃球狂歡,制定夸張奢侈的計劃”“聞所未聞的荒謬”。


沒錯,對英國來說,這本應是一個“緊衣縮食”的年代。

緊縮年代

英國國家統計局4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繼2011年第四季度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下跌0.3%后,今年一季度GDP進一步收縮0.2%。這是自1975年以來,英國經濟首次出現“二次探底”。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則在5月16日發布報告將2012年英國經濟增長預期從1.2%下調至0.8%。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所獲得的英國經濟前景報告亦顯示,在經歷了4年多的經濟衰退后,現在的英國經濟已經低於危機前最好的時候4個百分點,這是史無前例的。報告預計,今年英國經濟增長率將接近於0,2013年則升至2%左右。同時,報告預計今年年底英國失業率將升至9%左右。

面對如此經濟窘境,英國首相卡梅倫堅持財政緊縮計劃。“有一件事我們現在一定不能做。”他說,“就是放棄財政削減和赤字削減計劃。”

“他可能說得沒錯,現在經濟不景氣,國家需要實施各種削減政策,但對於每個個體來說,學費上漲、養老金削減、公共部門裁員……都是我們不想見到的。”仍在讀大學的尼爾·考特斯對本報記者稱,“至於奧運會,畢竟需要大筆花費。我想我最關心的還是畢業之后能不能找到好工作。”

考特斯的話,或許能代表一部分英國人的心聲,畢竟經濟復甦是目前飽受歐債危機困擾的歐洲人最為關心的話題。

歷史重演?

歷史驚人的巧合,這並不是倫敦第一次在緊縮年代舉辦奧運會。1948年的倫敦奧運會期間,經濟情況更加嚴峻:燃料短缺、罷工、無家可歸的人群,甚至比二戰期間更少的定量配給……當時,有官員警告稱,如果奧運會轉移到美國舉辦,籌集代表團經費對英國來說都很困難,這足以表明當時的英國財政有多麼緊張。

如同當年的倫敦奧組委竭力避免同1936年的柏林乃至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相提並論,本屆奧組委也已盡量避免同北京奧運相比。

對於舉辦成本的指摘更難以避免,本屆奧運在申辦之初,倫敦奧組委的預算只有24億英鎊,但到了2007年,預算已膨脹到93億英鎊,另有預計稱,最終倫敦奧運預算將突破100億英鎊。

根據勞埃德TSB商務公司的預測,2012年倫敦奧運會將為英國經濟帶來210億英鎊的收入。英國政府官員也多次正面宣傳奧運會對英國經濟的提振作用。然而,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認為,倫敦奧運會不太可能提振英國今年疲軟的經濟,穆迪資深分析師莫拉維茨指出,奧運對英國旅遊業有正面影響,但遊客人數將低於預期。

不過,對於本屆倫敦奧組委來說,一個振奮的消息是,英國人對1948年奧運會的態度,實現了從最初的自嘲、自卑,到驕傲、自豪的轉變。《緊縮奧運》一書的作者珍妮·漢普頓(JanieHampton)稱,盡管1948年倫敦奧運會幾乎沒有物理遺產,但卻有極具價值的“情感遺產”,英國人為舉辦那屆奧運會的勇氣而感到驕傲。

問題倫敦?

哈佛大學經濟歷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NiallFerguson)在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上撰文稱,那些為了奧運會前往倫敦的人都應該讀一讀約瑟夫·羅斯(JosephRoth)的《拉德茨基進行曲》(RadetzkyMarch),因為如今的倫敦很多方面看起來都和“世紀末的維也納”很相似,有好的方面,當然也有壞的方面。

弗格森認為,如一個世紀前的維也納一樣,現在的倫敦是世界上最具創意的城市之一。然而,在1912年的維也納,天才們和民粹主義並存。盡管如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同樣危險的潛在問題存在於倫敦北部城鎮大規模的移民社區。近日,英國媒體廣泛報導稱,在過去5年中,數十位未成年少女遭到數名巴基斯坦及阿富汗裔男子侵犯。

弗格森稱,一個世紀前,歐洲因帝國的衰落、種族衝突和經濟的反復而四分五裂。“令人擔憂的是,現在上述三個因素都存在於現在的英國。”他如此表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