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2012

部屬力一級棒,工作人必懂的三件事

你有衝勁,夠聰明,為什麼老闆總是不給你機會?如何讓老闆馬上對你另眼相看的職場對應術《部屬力一級棒》。

【撇步一:知道老闆想什麼,熟知上司的功能】

所說的「一流人」,指的是想要透過工作來實現自我、回饋社會的人。也就是「胸懷大志、充滿夢想的人」。

那麼,對這些一流人來說,「上司的功能」是什麼?一句話,就是「銀行功能」。也就是「用來提領人脈、物資、金錢、資訊、時間等經營資源,讓自己工作更順暢的銀行」。
例如以下這些情況。
‧人脈=公司職員、客戶、自己所沒有的人脈等等
‧物資=場所、辦公桌、電話、電腦、檔案、檔案櫃、汽車等等
‧金錢=執行工作用的預算、自己的薪水等等
‧資訊=公司內外的資訊、非公開資訊(某人的個性、行動模式)、工作法則等等
‧時間=執行業務、收集資訊、開會等等所需的時間,尤其是有限時間

這些全都是「重要的經營資源」。因為「這些資源愈多,工作就愈順暢」;反之「這
些資源愈少,工作就愈不順暢」。當然,「上司才有權審查、發放經營資源」。所以一流人就會想「怎麼跟上司打好關係,才能『自由』又『大量』地挖出經營資源」。

那麼你要怎麼做,才能「自由又大量地從上司手中挖出經營資源」呢?當然是「獲得上司的信任與信賴」。銀行交易當然要看「信用」。「這個人有信用,我就借你錢。沒信用,就不借你錢」。這是非常單純的方程式。當「信用」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變成「您想借多少都有」。那當然就是「可以隨意用錢」的意思。

上司跟部屬之間的往來也是一樣。所以思考「如何先獲得上司信任,創造能夠自由使用人脈、物資、金錢、資訊、時間的關係」,才是一流的部屬力。

【撇步二:保持對上司的輸出比接受上司輸入更多】

那麼,我們該如何「獲得上司的信任」呢?這裡先介紹一個最大的方向。那就是「保持對上司的輸出比接受上司輸入更多」。對銀行來說,「借了錢要收利息」是理所當然的生意手段。如果更貼心一點,就會做得更滴水不漏,例如「在跟銀行借錢之前就定期存款,先給對方信任與甜頭」。
這麼說有點模糊,但一開始其實很簡單。
‧上司對你打招呼,就用更響亮的聲音回應
‧就算上司不打招呼,你也要主動活潑地打招呼
‧上司叫你,你就開朗地說「是!」
‧上司交代工作,就算沒要求也要定期回報
‧上司說三天內做完,你就兩天內做完

最完美的境界就是「上司就算沒說,我也知道他想要我做什麼,然後我就先做」。最後的成果是「總是達成目標以上的成果」。如果保持「期待以上的回饋」,上司對你的信任就更深。這麼一來,就能「從上司身上不斷挖出經營資源」。這就是「打造可以放手做、輕鬆做的環境」。努力保持「對上司的輸出比接受上司輸入更多」,才是一流的部屬力。

【撇步三:一流部屬必做三件事:擅長報告、聯絡、商量】

如果我們問能幹上司「最想要哪種部屬」,「我想當然是懂得報告、聯絡、商量的部屬吧」,肯定能排進前三名。這個「當然」就是重點所在。日本上班族一進公司,第一場研習要學的除了「打招呼等職場禮儀」之外,就是「報連相(報告、聯絡、商量)」。所以全日本應該沒有哪個上班族不知道「報連相」的重要性。但是問到「那有確實做到嗎」,結果卻剛好相反。

我再說一次,「報連相」就是「報告、聯絡、商量」。在開始執行工作之前,一定要先「商量」。不要擅自採取行動。執行途中記得「聯絡」,只要碰到不懂或不會的事情,甚至出了包,還是要記得「商量」。而工作結束的時候務必要「報告」。

你有確實做到這三點嗎?「這點小事我當然有在做。」對這麼回答的人,我想請問一下,上司是否曾經問過你:「那件事辦得怎樣了?」只要上司問「那件事辦得怎樣了」,就證明他認為「那件事的報告、聯絡、商量做得不夠確實」。這時候又有人說了:「我是真的有在做,都是上司沒在聽啦。」當然,如果你確實做到這三點,難免會有這樣的抱怨。但是這又牽扯到「要求上司提供爸媽功能」,等於是耍賴任性的發言。

上司管的事情比你多好幾倍,當然有時候會「左耳進右耳出」。他手下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而且上司不只要管理自己的部門,還要協調其他部門。你的報告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就算你自己覺得有做到報告、聯絡、商量,只要上司不確定他有聽到,那就等於沒做。有這種想法才是一流部屬力。

【撇步四:向上爬升一定要做的事,不拘泥於「渺小的自己」】

接下來要談的這個問題,跟前面提到的「還不錯病」有些類似,讓我們從「自我堅持」的觀點來看部屬力。先從結論來說,缺乏部屬力的人有個特徵,就是「過於拘泥渺小的自己」。
例如以下這些人:
‧上司委託新的課題給技術員,技術員便說:「抱歉,那不是我的專業領域。」而拒絕接受。
‧上司對系統工程師說:「去客戶那邊談個生意吧。」結果他厭惡地回答:「那不是業務的工作嗎?我不擅長跟顧客講話說。」
‧跟業務員說「要調動部門」,他就回答:「我來這裡就是當業務的……」叫他去領導一個團隊,他又說:「我不適合處在上位,所以……」

全世界的上司們聽到這種答案,不知道有多傷心,多難過。但是為什麼在各式各樣的職場上,每天都會聽到這種答案?或許說這些話的人本身沒有發覺,但這正是「拘泥於渺小的自己」。我平時都提倡「對自己徹底堅持」。但是現在二三十歲的一輩「對自己的堅持太強」,似乎產生了負面作用。

過度堅持的負面作用跟前述的「還不錯病」一樣,也有兩個。
‧旁人提供的評價/信任/援助會減少
‧失去自我成長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