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2012

醫生,你確定是這樣嗎?

美國的誤診率在15%左右,而造成誤診的主要原因,並非一般人想像的那樣,是醫療器械出了故障,導致檢驗結果不準確,或是人為的操作失誤,弄錯了患者的關鍵資訊。誤診的主要原因,在於醫生面對患者時的判斷失誤。看到這樣的數據,病人看診時大概都想問一句:「醫生,你確定是這樣嗎?」

哈佛醫學院講座教授、有多年臨床經驗的古柏曼醫師,訪問了許多醫界同行,調查了形形色色的患者,以一個又一個誤診的真實案例,有系統地探討醫師在為病人診斷與治療時是怎麼思考的,深入剖析誤診的本質與原因,進而提醒我們要如何對應,才能確保自己的權益。
作者將執醫數十年來的經驗集結而成的作品。每一個章節都引述自身或者其同僚對於「誤診」的經驗,再進而推演醫師在看診過程中的思考方式和邏輯,從中歸納幾項常見的認知錯誤,並在每個章節末尾摘要提出對於病患和醫師的建議。

此書的讀者群應該是鎖定醫師和普羅大眾,因為凡是人都會生病,有了疾病自然就是尋求醫師的診治。古代有「望、聞、問、切」四法,進化到現代的問診方式,只不過拜科技發達所賜,多了一些儀器和藥物測試,提供醫者一些判定病症的參考罷了。

但是,「問診」則是不論古今中外皆然的診治過程階段,如何從正確的「問診」步驟,來作為判別參考的資訊,就是作者著書論述的旨趣所在了。作者利用案例提到了許多醫師診斷過程中的思考方式,也引述了認知心理學上的理論,誠實的指出了醫者常犯的認知錯誤,諸如定錨效應、情感效應、歸因謬誤、刻板印象……等等。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作者對於所指出常見的認知錯誤,歸納其原因,多屬未對患者施以正確的檢驗,或是未做完整的檢驗,以蒐集完整正確的資訊。也就是說,犯下這些錯誤的情形,大多是屬於在有限或錯誤的資訊下對患者做出不正確的病因判斷。

因此,作者呼籲必須對患者施以正確及完整的檢驗,藉此蒐集充分的病情資訊的隱性訴求。簡單來說,如同近代循證醫學的核心概念—依據事實證據判斷。不要因為侷限的時間或資訊,以既定的框架或模式來套用所處情境,以期迅速產生決策,繼而採取行動。但是,在醫病之間的問題尚未正確判定,就冒然做出決定,就如同玩俄羅斯輪盤一般全靠運氣,而賭注則是一個人的健康甚或是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