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2012

哲人日已遠 典型在夙昔


中央研究院人文組何炳棣院士於美國西岸時間2012年6月7日,病逝於加州,享年95歲。

何炳棣院士著作弘富,為歷史學界泰斗。196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獲選為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1997年獲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相當於院士)。由於學術貢獻厥偉,更曾於1975—76年被會員公推為美國亞洲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會長,乃該學會的首位亞裔會長,也是迄今唯一的華人會長。此外,並受香港中文大學(1975)、勞倫斯(Lawrence)大學(1978)及丹尼森(Denison)大學(1988)贈予榮譽法學及人文科學博士的學位。

何院士為中國社會史研究最重要之學者。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何院士致力於明、清兩朝帝制中國的人口問題、社會結構及流動,並旁及會館制度的研究,所作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1959)及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1962)兩書,已為國際學術界奉為經典著作。前者另闢蹊徑,重建中國人口的歷史真貌;後者全面探索明、清五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組成及階層流動的歷史。其研究方法為社會流動的歷史研究建立最重要典範。

六、七十年代以後,何院士的興趣轉移到中國古代史,其中國文化的起源之兩本力作《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1969)及 Cradle of the East: An E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5000-1000 B.C. (1975)均詳論中國文化的特徵,為中國文明的起源提出全新的看法。

何院士的治學眼光非比尋常,對中國歷史文化關注廣闊,氣象浩瀚;其解釋屢創新意,撼動學界。早期著作多以英文撰寫,九十年代始大力以中文耕耘。目下正進軍古代思想史領域,在文獻不足徵的情況下,求精求專,已撰有數篇甚具原創性的考證論文。同時也積極撰寫回憶錄,以遠大的眼光及誠懇親切的態度,現身說法,回顧讀史閱世的心路歷程,兼及師友雜憶。院士對學術研究之熱忱,數十年如一日,臨終前,仍於病榻中校閱其有關老子研究之論文。

何院士浙江金華人,1917年生於天津,1934年就讀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從蔣廷黻、劉崇鉉、雷海宗、陳寅恪及馮友蘭等20世紀初最具影響力之名教授學習。1938年大學畢業,旋前往大後方雲南,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助教及教員。1944年考取第六屆庚款留美公費,並於次年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專攻英國史及西歐史,1952年以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國的土地問題、土地改革運動及土地政策為題,獲頒博士學位。何院士獲得博士學位前,已於1948年前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63年轉往美國芝加哥大學,1965年更榮任同校湯普遜(James Westfall Thompson)歷史講座教授,1987年退休。嗣往加州大學鄂宛(Irvine)分校,任歷史社科傑出訪問教授,1990年第二次退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