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2012

政府「有感」穩成長的優先選項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大幅下修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至1.94%,震驚各方,馬總統第一時間指示行政院,在立法院下周臨時會後提出「刺激經濟成長具體政策及願景」方案,行政院長陳冲昨天也即表示,將在最短時間內拿出讓民眾「有感的作為」。府院馬上面對問題的態度值得肯定,但這次真的必須拿出具體的實質行動,不能再像前次振興景氣方案一樣虛有其表。

歐債危機波及台灣出口已連續4個月呈現衰退,行政院不只一次以「嚴竣」形容未來的經濟情勢,行政院主計總處本月底再次下修已接近3%邊緣的經濟成長率,已是主要預測機構的共識;不料,中研院半年一度的預測更悲觀,一舉調降到2%以下,全年經濟「保2」危機壓頂。究其關鍵,經濟成長三大引擎──出口、民間投資及民間消費,因出口衰退而全面熄火,但要救出口,非可全然操之在我,提供貿易融資、分散外銷市場、加強海外行銷及至產業升級等,都難有立竿見影之效,使得擴大內需,尤其是政府可以動用國家財源以注入經濟活血的公共投資,就成為各方希望所繫,這也是中研院疾呼擴張性財政政策比寬鬆貨幣政策有效的主因,因為國內不缺錢,缺的是投資行動及信心與意願,而政府此時的投資行動不只直接注入資金,為企業調適、國家經濟爭取緩衝時間,更可改善投資環境,又具示範效果,一舉數得。

因此,陳冲院長6月中旬即曾表明,當各國面對歐債危機選擇採取「成長」,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必須考慮透過擴大公共建設或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達到經濟穩成長的目的。無奈,昔日的寅吃卯糧,導致國家債務負擔逼近法定上限,限制政府運用財政政策的空間,以致籌編中的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初步僅維持今年歲出1.93兆元、歲入1.73兆元規模,具有帶動經濟成長作用的重大公共建設公務預算,更僅核列1,750億元,創下10年新低於是,台灣也在「成長」與「撙節」中進退兩難,可是,美歐經驗也告訴我們,如果要從難關中脫身,「穩成長」是短期內一定要做的事。

政府追求財政健全的目的,在使國家財政得以永續發展,以在經濟情勢遽變時,獲得充分的因應能力。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政府連續3年採行大幅擴張財政的作為,減稅加上舉債,讓台灣經濟快速走出海嘯衝擊,並在2010年寫下10.72%歷來最高的經濟成長率,顯示財政政策在反景氣循環時期的效果。但不可諱言,加碼減稅、大力舉債的結果,國家財政也愈發困窘,國庫來不及休養生息,又要面對歐債危機接踵而至的經濟衰退,也是此刻政府難以複製海嘯時期、放手追求成長的主因。

可是,追求財政健全的目標,必須靠執政者長期布局,如果衝不過這個經濟難關,國家財政也不可能改善。因此,還是必須從財政政策的運用著手。擴張性財政政策有減稅、舉債、投融資等方法,減稅涉及制度改變,此時不宜;舉債逼近上限,但仍有些許空間,非完全不可為,更須全面鬆綁公共投資建設發包限制,以提升執行效率;投融資方面,則有賴政府創新的財務策略應變,以政府資金導引民間資金,同樣可以達成擴大公共投資的效果,因而政府須加速研擬推動民間融資提案及公私合營等機制。

此外,日昨國民黨中常會還提出「經濟解嚴」的構想,意即以政策鬆綁,提升整體經濟效率,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多項規劃中的重要經濟政策,例如自由經濟示範區等,若能提前落實,也有提振信心、展現政府決心之效。更需提醒政府的是,切莫輕忽信心面對經濟及投資意願的影響,對於開徵證所稅、調高基本工資等衝擊企業信心的政策,都有再三思的必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