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2012

就業市場重要的競爭力

臺灣社會風氣變遷的幾個時期,令我印象深刻的有「社會道德重整期」與「標新立異期」。記得道德重整口號滿天飛的時候,所有的歌曲、詞,讀物、思想以及家庭的教育,幾乎有如西洋古典主義的作風。一切中規中矩、講求平衡、對稱、有禮。

那時候我的年紀還不大,依稀記得每個家庭都在談論著孩子的家教,當然更在乎自己的孩子行為表現,對於傳回家中有關孩子的口碑,更是當日論功賞的參考值之一。所以那時期的孩子各個有禮得很,簡直在競相比賽誰的嘴兒最甜。阿姨長、阿姨短沒完沒了,叔叔、伯伯叫得更親。因為流行這句:「反正,甜死人不償命。」

隨著我們傳唱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的腳步,某天忽然有人叫囂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如雷一劈驚響宇宙,萬物甦醒後我們才頓悟,另一批人已為臺灣重新洗顏上妝,悄悄為大地披上不同風格的地衣。他們的父母胼手胝足,因為曾經吃苦,想用得來不易的享受努力平衡接下來的日子。因此他們的後代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看似好命地過著毫無意義的人生。於是對話則是像機器一樣,重複著「我不要」、「還好」、「出去啦」、「給我錢」……冷漠的對話讓父母只剩下一個功能,就是「提款機」。別說年輕人,連當代的阿嬤陪孫子去買「麥當勞」的時候,還不是非常自我地說:「什麼意思,買東西給錢還要喊他一聲叔叔?」因為麥當勞叔叔就是當時社會風氣的開先者。那一個阿嬤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的生命價值帶入「只要我有錢,啥事都可以做。管他什麼禮貌不禮貌?」

一天報紙以斗大之字刊登,看似炫耀的標題「阿湯哥五歲女,看上十八萬元豹紋裝」記者還拍到美國巨星之女蘇蕊,身著紫色洋裝在十八萬豹紋裝前,睜大眼睛雙手欲擁抱的樣子,表情是說:「天哪,我要這套裝。」此照片太失童真了。只因為爸爸忙拍片,無暇陪孩子生活。除非你能夠賺大錢,有如阿湯哥,讓孩子成為「物化之人」,否則就要踏實地陪孩子過好每一分鐘。

長期以來臺灣的父母總另有個迷思,就是要孩子不停地學習課本知識,生怕成績不理想考不上好學校。一星期「十全大補」,孩子毫無喘息機會,甭說生活禮儀的教導了。若你真的是為了孩子前途著想,請放慢腳步陪孩子過著「有禮貌」的生活。禮貌的生活並非來自父母親的「說教」,而是親身示範讓孩子內化在他們的潛意識裏,是自然而然的學習。

培養禮貌的行為,事關孩子真正的前途。根據某人力銀行對就業市場的研究指出:「一個人只在乎『技術培養』,那麼二十一世紀的此時,這一些技術很快地可以複製二十個工研院。然而現在的軟體設計,更需要文化創意。」此言讀者必須要有所意會,也就是說雖然「一技在身」是必要的就業條件,少了文化訓練或薰陶來增加就業競爭力,豈不就輸在人生的起跑點了?另外人力銀行主管又說:「在就業市場裏,業務人才永遠是被需要的。但好的業務人才必須要有國際眼界、語文能力、行動力、企圖心、好的人際關係及懂得價值的意義。」

換言之,現今在三百六十五種行業裏,想要成為此道之狀元郎,孩子必須有國際視野,那麼他們必須有國際文化的修養。要有生命熱情,才能擁有事業企圖心及行動力。最重要的基礎「優質的人際關係」,就一定要從小培養起了。你還認為「知識重於一切」嗎?該是換個角度看人生的時候了。

李翊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