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銀華
金融海嘯襲擊全球已4年,其所衍生的歐債危機與經濟衰退病因猶存,全球央行與政府皆不敢大意。總結全球金融海嘯的成因與演化是:「錢太多惹的禍、卻需用更多錢來掩蓋。」
2008年前,決策者與金融機構只重短期的思維,導致資金太過寬鬆與房地產價格泡沫化,而金融機構隨之高度槓桿,其薪酬制度鼓勵短期獲利承擔過多風險,種下摧毀全球金融體系的禍因。從英、美的北岩銀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到兩房危機、雷曼兄弟倒閉、AIG求援,而RBS、Lloyds、花旗、美國銀行等英美大銀行皆發生財務問題,大型投資銀行亦多中箭落馬;這些影子銀行體系未受商業銀行之資本適足與財務健全監理,但仍有創造信用的功能,導致財務槓桿超過30倍。
全球資金過於寬鬆與到處流竄,形成資產價格飆漲的溫床,全球金融體系參與者一如在派對狂歡到高點,政治人物又能以表面經濟榮景繼續享有執政權,孰料此時資金提供者不願做最後1隻老鼠的警覺已悄然埋藏於內心深處。一旦金融體系有較大風吹草動,如影子銀行無法順利籌措資金,「最後1隻老鼠的隱憂」從提供短期資金流動性的貨幣市場蔓延到一般銀行體系,資金猛爆的斷鍊效應,形成排山倒海之勢,淹沒全球金融市場。
2010年景氣開始復甦,孰料歐元區債務危機開始輪番上陣。其實歐債危機的根源也是這些國家過度舉債。從一開始冰島、希臘、葡萄牙政府無法償債,連西班牙、義大利殖利率也多次飆過7%,逼著歐盟須啟動可動用上兆歐元資金的穩定機制,同時歐洲央行在去年12月、今年3月也實施兩次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對銀行體系撒下約1兆歐元,試圖透過購買公債,降低危機國的舉債成本,但其綜效僅有短期效果。
7月西班牙多個地方政府向中央申請紓困,又讓10年期公債殖利率升到7.4%以上的歷史高點,驅使歐洲央行本月6日宣布附條件式的無限量購買危機國的政府債券,這些國家的危機才得以舒緩。
Fed主席柏南克深知面對金融海嘯不能太早放棄QE,但我們卻不知資金持續泛濫的後遺症有多大?以及總有一天各國央行會斷掉QE這劑興奮劑,不知屆時對經濟成長與金融體系的衝擊為何?因此一旦QE過於泛濫,勢必增加金融資產的市場風險,同時股市亦會大漲大跌,所以QE對股市的短期哄抬效果,讀者須冷靜以對。
其次,各國政府應強化總體監理,瞭解國家暴露於重大經濟影響因素的風險,並控制金融體系貨幣供給量,進行面對問題的壓力測試,避免資產泡沫化帶給金融體系龐大而無法承受的後果。
再者,各國政府須有一定程度的財政紀律,不隨選舉胡亂增加國家負擔,陷下一代於債務中。最後,金融主管機構應避免金融機構的放款過度集中於創造資產泡沫的產業,並且藉由更長期基礎、與國際接軌的備抵呆帳提撥與資本適足制度,驅使放款利率真正反映未來所承受的風險,這是金融海嘯最重中之重的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