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載,繼日前關閉了在中國的直營工廠後,歐系運動名牌愛迪達(adidas)又行將終止與
十家代工廠的合約。未來愛迪達公司可能會將大部分的代工業務轉往東南亞,甚至是轉回歐盟境內做擴廠投資。
最早在去年初,歐盟圈內即已傳聞將強制壓縮運動用品的下單到交貨時程;但計畫排除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適用。這個看似單純的考量,不僅只在尋求降低成本;究其實,在整個決策的背後,更充分反映出非貿易障礙的殺傷力,和各國在追求就業創造與經濟振興的過程中,所希望導引的投資與資金轉向。
一方面,在網路與運輸發達的今日,壓縮供貨時程看似單純不過;二來,又可以增加總部的生產調度和市場反應力。然而捨棄由個別企業的志願自主,卻改以集體規範的方式為之;又排除對特定區域和國家的適用要求,其策略目的、槓桿效應與針對性則是再明確不過。
全球運動用品大部分是在中國境內加工生產,而台、韓、日則是重要的布料、皮革與塑化物料的供應上游。一旦壓縮供貨時程,特殊布料與材質的產製供應就愈困難;換言之,越高單價的產品雖然可以吸收中國的工資上漲,但從中國出貨卻無法快速反應市場需求的波動,難以追加下單;而中低價商品則又有必須吸收工資增幅的難度。
已開發國家以市場接近所設下新戰局,在最近還有的就是歐盟主張要對於航空業者課碳稅,也引來中國方面的強烈抗議。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先是取消施行將近四十年的紡織品配額制;繼之,則要求出口國家自我設限,並祭出一連串反傾銷稅來施加壓力,特別是對於金屬產品和原油市場的規範等等,因而造成全球原物料與資產價格狂升。
在寬鬆貨幣政策的引火助燃之下,通貨膨脹惡化的機率仍然偏高。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名目利率不可能持續低迷;而名目資產價格的泡沫化隱憂仍在。刀刀見血,都是順著就業創造與全球利益重分配的主線思考進行中;也更將牽動跨國企業的生產布局。
在今年訪中的行程上,美國貿易代表柯克(Ron Kirk)即明確提出:不該再以市場接近來做換取技術的要求,中國再要以外來資金和技術本土化所帶動的成長有限。而相較於韓、日兩國,由於台灣經濟偏重代工製造,兼且在對外開放度高之下,國內市場需求相對小,台灣企業難以擁有打主場球的母國優勢。
再加上面對中國反映經濟成長的果實,進行工資拉抬與排碳減量的環境優化政策之下,兩岸對於全球消費市場,與外來投資的爭取都將變得困難。過去三年來,基於擴大內需市場,都曾進行赤字財政的擴張。如今則又面臨一連串非貿易性障礙的牽引拉力,經濟成長的再驅動,必須先盡快跳脫出過往成功模式的束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