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2012

社論:善用普查資料正確理解台灣經濟困境

工商時報

近日政府公布99年人口與住宅普查總報告,這份報告內容極為豐富,舉凡人口遷徙、女性未婚、空閒住宅、人們居住的面積、人口的結構等等,皆有詳實的資料。相關部會理應就普查資料深入研究,以找出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及困境,從而提出解決方案。

 我們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實在是因為普查資料得之不易。以工商普查而言,每五年才辦一次,人口及住宅普查十年才辦一次。這些普查所動員的人力、財力,皆不是一般調查可以比擬的,其詳實的統計資料亦非一般調查可以企及,自不應把所得到的珍貴資料,束之高閣。

 舉例來說,前一段期間當大家在惋惜重慶南路書局紛紛吹起熄燈號時,台灣各地的書局、出版業究竟出現什麼瓶頸,多數人只能憑感覺來談台灣的文化事業變遷。惟台灣文化事業究竟出現什麼變化,終究仍得有詳實的資料,例如各縣市有多少家書局、僱了多少人、給的薪資多高、生產毛額多少,這些統計非自工商普查無法得到。

 再如,台灣的空屋究竟有多少,一向也是各界關心的議題。尤其是近年國內房市大熱,房價狂漲,當政府還不斷強調要以增加房屋供給來降低房價時,顯然是沒有好好去查考人口及住宅普查的資料。依據99年的普查資料可以發現,台灣的空屋已高達156萬宅,比十年前大增33萬宅,如此大環境還採取增加房屋供給來解決狂熱的房市,無異是抱薪救火。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普查的意義。普查意即全面訪查,以99年的人口及住宅普查而言,總計訪查了130萬戶家庭,幾個月前所進行的100年工商普查則動員逾萬名訪查員,訪查了127萬家廠商。正是因為如此大規模的訪查,才能得到各縣市鄉鎮、各行各業的細部資料,讓政府施政不致迷航於大海。反觀我們每個月所看到的許多經濟指標,大多為抽樣推估的數字,例如失業率是抽取兩萬戶家庭的就業概況推計而得,工業生產指數是抽取8,000家廠商的生產情況推估而得,而外銷訂單也是抽取4,500家業者的接單金額推計而得。比較一下普查與調查的規模,就可以明白普查的可貴與精確,實為掌握國勢所不可或缺的資料。

 尤有甚者,今天我們之所以能憑藉著少數的樣本,而迅速於每個月估計出生產、訂單、失業的大勢,甚至算出國內生產毛額(GDP),所依賴者也是這些普查。若沒有普查所獲得的母體資料,我們將無法迅速且準確地推計出台灣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

 我們不憚其煩地敘述普查資料的可貴,乃是希望政府善用這些資料以為施政參考。試想,這些資料既然如此詳實而寶貴,若只是由主計總處把普查資料及提要上網公布,豈非太可惜?對媒體稍有瞭解者應該會明白,這些重要的國勢發展資料,在一天內同時發布,由於內容過多,到最後能上得了報紙版面的,大概只有空屋率、高學歷未婚率、通勤率,海外生產、傳產及非傳產的消長等等。至於常住人口的變化、外籍配偶的趨勢、企業存活率以及各縣市鄉鎮人口、產業的結構變化與起落興衰,則絕難見報。而沒有出現在報紙,這些辛苦得到的資訊自然難以引起政府高層及輿論的關注,寶貴的資料形同石沉大海。普查所揭櫫的經濟社會實況,在埋入數本厚厚的報告後,便進到各大圖書館典藏。耗費上萬人力的普查結果,未能深入淺出地呈現在國人面前,自是非常可惜。

 因此,我們有兩個建議:第一,未來不論是人口及住宅普查、農漁業普查或工商普查,負責訪查的行政院主計總處除了於發布日對外發布普查結果及提要之外,應該選擇重要國勢主題,循以往國情統計分析方式,每週發布數篇,如此約兩、三週即可讓外界更深入瞭解台灣當前的經濟社會實況,除了可以大大提升普查的附加價值,對於高層決策、社會教育也有裨益。

 第二、不論是人口住宅普查、農漁業普查或工商普查,其所獲得的國勢資料變化,各相關部會皆應本著尋寶的態度,積極投入普查資料的研究。這非僅是主計總處的工作,更是經濟部、內政部、財政部、農委會、文化部等部會的責任。為讓各部會確實研析普查資料,行政院應責成各部會,於普查報告公布後的半年內提出研究報告,並以此做為施政的參考。倘能如此詳研普查資料,必定大有助於政府施政績效的提升。

 近十年為瞭解台灣競爭力的變化,執政當局經常尋尋覓覓於國際競爭力報告,事實上,這三大普查資料才是尋找台灣競爭力消長的重要寶庫。政府有寶山而不入,實在令人惋惜,至盼政府決策高層能正視這份普查資料的重要與可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