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7/2012

社論:物價終將反映美國乾旱的影響

美國為全球黃豆、玉米的重要產地,約占全球總產出的3~4成,其生長期約在5~9月,是最需要降雨的時期。然而,今年美國糧倉的中西部卻遭遇半世紀罕見的嚴重乾旱,造成全球糧食價格大幅飆漲,黃豆與玉米價格更創下歷史新高。雖然8月份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高達3.42%,但主因在於天秤颱風造成蔬果類價格上漲,其他穀類價格上漲幅度其實不高,甚至肉類價格呈現小幅下跌。未來台灣物價是否受到美國乾旱影響值得關注。

 根據國際農糧組織(FAO)資料,今年7月全球穀價指數受美國大乾旱等因素影響,由220.1上升至259.9,上漲18%,其飆漲程度可與2007~2008年的糧食危機相比。回顧當時,主要係2007年第3季起,前蘇聯、歐盟、美國與澳洲等地小麥產出不佳,加上部分國家實施穀類出口管制措施,致穀價指數從該年6月逐漸增高,其影響時間長達一年之久。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2007年全球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為4%,接近2000至2011年平均水準,顯示當年飆高的穀價對物價影響有限。但2008年全球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加速至6%,較2007年高出2個百分點。雖然能源價格飆漲是2008年全球物價大漲的一項原因,但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其他原物料價格上升,亦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針對榖價上漲影響的層面而言,為何消費者物價指數在其上漲初期並沒有太大變化,而是到隔年物價才大幅飆高?其根本原因在於消費者物價指數衡量的是社會大眾所購買之「最終財」價格高低。然而,黃豆、玉米與小麥等穀類大多用作飼養或加工用途,因此在穀類價格飆漲初期,相關廠商會先蒙受其害,之後才或多或少地將飆漲的成本轉移至消費者,而這個傳遞過程平均須花半年以上的時間。

 具體地說,全球穀價指數由2007年7月的155.2上升至2008年2月的271.4,但同期的肉價指數僅從127.0上升至137.8,兩者漲幅完全無法比擬;但到了2008年8月,肉價指數直線上升至170.4,穀價指數卻小幅滑落至239.4。肉價之所以會延後半年上漲,主因在於豬、牛隻等牲畜從開始餵食飼料到宰殺的週期最短須經過6~8個月的時間。由此可知,由於今年美國玉米和黃豆價格創下歷史新高,因此在黃豆和玉米價格上漲6~8個月後,豬、牛價格勢必會明顯走高,預料明年第1季起消費者將可明顯感受肉類價格上漲的壓力。

 另根據恩格爾法則(Engel's Law),食品花費占支出比和所得呈現反向關係,因此目前穀價飆漲勢必帶動半年後的肉類價格,屆時低所得國家人民會比高所得國家人民更能感受到此波物價上漲的壓力。

 OECD的數據顯示,2008到2010年間已開發國家人民的食品支出占比約為10%,開發中國家,如中國的食品支出占比高達35%,故食品價格上漲1%對中國消費者的影響約為已開發國家的3倍。以2008年糧食危機的經驗為例,當年全球平均通貨膨脹率為6%,但開發中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高達7~9%,已開發國家則為3%左右,兩者間的通貨膨脹率差距由原先的2~3百分點擴大至3~6百分點,充分證明食品價格上漲確實會對開發中國家產生較大衝擊。這個現象也適用於同一國家的不同所得人群,由於低所得民眾的食物支出占比較高,對於食品價格上漲的感受也更為深刻,甚至會加大貧富差距。

 關於糧食危機對台灣的影響,以2007~2008年的經驗來看,當時台灣其他穀類價格與肉類價格的走勢略落後全球價格約2~3個月,這些商品的價格因運送時間造成的遞延效果關係,分別遲至2007年底、2008年初才反映國際糧價的飆漲。由這個現象可知,目前台灣其他穀類價格雖然沒有太大變化,但因上述的遞延效果,今年第4季台灣其他穀類價格將反映國際價格走勢而上漲,肉類價格則可能遲至明年第1、2季才會出現較明顯的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台灣不僅其他穀類價格和肉價上漲,還同時面臨米、海鮮、蛋、能源等商品價格上漲的問題,這些價格在2008年的年增率亦達8~22%,所以當時感受到的物價上漲壓力才會特別地深刻。今年截至7月底為止,台灣其他穀類價格尚未明顯提高,肉類價格除1月外,其餘各月皆較去年同月下跌,但8月蛋及燃氣、電費、油料費等能源價格已現上漲,年增率分別為10.03%,7.24%,4.48%及11.09%。

 進入今年第4季,台灣將會先面臨其他穀類價格上漲的問題,但是其他穀類僅是眾多食品當中的項目,且在米價相對穩定與蔬果價格可望下跌的情況下,今年食品價格尚不致感覺到嚴重壓力。約至明年第1、2季,肉價料將明顯上漲。由於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組成分子中,肉類與肉類製品占食品類11.4%,為其他榖類占比的2倍。且肉類產品價格上漲下,家外食物價格勢必隨之上漲,由於家外食物占食品類的34%,屆時台灣民眾才會明顯感受到目前美國乾旱所造成的糧價飆漲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