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提到的台灣經濟困境,學者認為,馬政府太過相信開放市場,尤其過度集中在中國單一市場,產業未能進行升級與轉型,導致產業空洞化,是台灣競爭力節節敗退的主因。
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表示,亞洲四小龍只剩下我們自己在提,無論是南韓、新加坡或香港的經濟發展程度,老早把台灣甩在後頭。馬政府的經濟政策荒腔走板,無論是油電雙漲或證所稅等,一連串錯誤政策,讓國內經濟空轉,無法走出困境。
王塗發指出,南韓經濟發展策略是鎖定先進技術國家,與歐盟和美國先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再來與中國談;但馬政府只會把台灣鎖在中國市場,逐漸讓我們邊緣化。
「ECFA簽了之後,台灣每年GDP都變成『保一』、『保二』而已,若服貿協議過關,經濟邊緣化問題只會更嚴重。」王塗發直言,從民進黨執政時期,經濟政策就開始向中國傾斜,也就是所謂的「積極開放」;馬政府上台後,更是火力全開、大暴走開放。台灣應採取全球佈局,不能集中中國單一市場,這無疑是把風險放在同一個籃子,而國內產業也要積極投入升級轉型與研發創意。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表示,南韓不把台灣看在眼裡是事實,但「過多限制造成經濟無法成長」的說法並不正確;哈佛大學教授Dani Rodrik曾說,亞洲發展的模式不是單純開放,而是正確干預、適度保護,提供國內企業誘因。
林向愷指出,南韓現在就是這樣的發展模式,他們經濟表現比我們好,但開放程度比我們差;南韓將重點放在產業轉型、技術研發,台灣則太相信開放及技術移轉,結果造成產業外移、製造潛在競爭對手。他認為,現階段台灣應推動第三次進口替代,以填補產業空洞化及促進產業升級。
中國科技大學商學院長董瑞斌則認為,台灣的經濟政策一直在「保護」與「開放」之間徘徊,政府可以做的,應是打造良好環境、排除投資障礙,否則,再多的政策口號,對台灣根本沒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