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你有野心嗎?聽到這樣的問題,很多人會皺眉頭,覺得問者不懷好意。但若改為問你有抱負嗎?大家就釋懷了,微笑了,很多人也會點頭。自古以來,我們就喜歡在一些詞彙的選擇上斤斤計較,而忽略了詞彙本身的意義,更影響了我們對這樣的詞彙的使用。野心就是這樣的詞彙。其實,野心,真的就那麼負面嗎?為什麼有抱負就可以,有野心就不行?野心和抱負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耶魯大學學者威廉.凱西.金在《野心的歷史:從惡性到美德》一書中回顧了人類歷史上野心起到的作用,最後總結說,為了實現野心,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他說:「大部分人都會考慮如何規避風險,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只籃子裡。但那些征服了世界的人往往都是不顧謹慎建議的人。凱撒一旦越過盧比孔河,就再也不會回頭。」這裡就點出了野心與抱負的區別。通常,有抱負的人都自詡為天下人謀福利,也自認是走正路,做好人,他們往往端莊穩重,長於計畫,不會一時熱血沸騰。而那些有野心的人,似乎私心很重,有對成功的不可遏制的貪婪,所以一旦有一點點機會,就抓住不放,破釜沉舟。聽起來似乎後者更加莽撞,不夠正統,但是,《野心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了野心的正面作用。
在我們的東方文化中,「野心」成了負面的詞彙,成了那些禍國殃民的奸臣逆天而行的原因。但是回顧人類的歷史,很多的潮流是個人的野心在背後攪動的。也許我們看過太多因為個人野心而掀起腥風血雨的例子,但是也還是有很多這樣的歷史:在其中,個人的野心催生了英雄事蹟,催生了科學發明,催生了不朽的文學名著。不錯,野心確實是以個人成就為重的表現,但是也正是因為野心家的出發點是為自己謀求功名,他們才能夠不顧一切阻礙,一往無前。
我們對野心這樣的詞有所質疑,是因為這似乎不應當是歷史的境界。大家會認為,精英就不應當有私心,創造歷史的人都是胸懷天下,捨己為公的人。所謂「聖人」大概就是這樣被外界期許的。但是,真的有這樣的聖人嗎?有抱負的人,就完全沒有從個人出發的野心嗎?我們當然不可能揣測每個歷史人物的內心,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對人性有一定的了解。經濟學上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其實不是來自市場,而是來自人性。不僅在市場中,在社會發展的歷史中,這樣的原理也是適用的。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很多案例,那些主人公也許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成就感,但是站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但是他們為了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成就了社會。從這個角度看,野心與抱負也許並不是正面或反面的關係,也許,很多抱負,都是從野心開始的。
因為有野心,一些歷史人物才會奮不顧身。日常的欲望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對於美好未來的想像,所以他們可以不顧現實世界中的阻撓與困擾,一往無前。正如《野心的歷史》所昭示的,野心,也是構成歷史進步的一個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