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巴黎——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這篇專欄發表後不久,我將迎來44歲。步入成年以來,我總是在每個10年離我遠去時才理解到它的要義所在。現在看來,20多歲的時候,我本不應該發狂似的急於找到一個丈夫;我應該發展事業,享受最後的自由時光。以至於到了30多歲,我一直在反芻20多歲時累積的苦楚。
這一次,我想把目前經歷的這10年想個明白,從而節省一些時間。在巴黎這個全世界的存在主義中心步入中年,簡直是雪上加霜。由於這裡典型的細膩精緻和悲觀主義的結合,法國人把中年細分成「40歲危機」、「50歲危機」和「正午惡魔」(一名法國作家將其形容為,「當一個50多歲的男人愛上小保姆的時候」)。
在現代社會,40多歲的人是如此繁忙,以至於很難對他們做出評價。研究人員說,40多歲是新的「人生高峰時段」,事業的最高峰和養育子女的最艱難時刻在這裡重合。如今,40多歲的職場人士是這樣的一代:他們的收入已經翻倍,雙胞胎幼兒卻還在蹣跚學步。
現存的文學作品認為40多歲是過渡階段。據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把40歲稱作「青春時代的老年」。在巴黎,40歲是服務生開始稱呼你為「夫人」、但不再向你眨眼以示玩笑的時候。人們傳統上認為,你仍然算是年輕,但一切都每況愈下:健康、生育能力、未來閱讀《漢姆雷特》(Hamlet)以及學會如何烹飪韭蔥的可能性。在我的同齡人中,存在着一種「只爭朝夕」的心態:我們雖然還有時間嘗試第二次,但最好現在就行動起來。
我認為40多歲期間發生的最大過渡,是意識到我們實際上學習和成長了一點,雖然這很不可思議。再過10年,我們40多歲時的恍然大悟一定會顯得無比幼稚(我在大學時,有個人曾告訴我,「螞蟻能看見分子!」)
但就目前而言,為了鞏固我們的小小成就,以下列出了我們現在知道、但10年前不知道的一些事:
如果你不那麼在乎他人對你的看法,你對他人的了解會大大增多,達到讓你吃驚的地步。在結束對話之後,你不再琢磨剛才發生了什麼。其他人的想法和動機終於清晰地顯露出來。
人們一直在嘗試着影響你對他們的看法。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他們就像在傳遞一條自己的個人口號,比如「我對孩子的教導很寬鬆」;「我的薪水有小几十萬呢」;「我是如假包換的,並沒有試圖去投射出一個自己的形象!」
不用吃藥而能連續睡八小時,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事實上,劃掉不用吃藥。
沒有人是真正成熟的。我們更年輕的時候會懷疑這一點,而一旦我們自己開始寫書、參加家長會時,我們才知道這句話一點沒錯。人生是一場即興的演出,只不過有些人表現得更自信而已。
沒有什麼靈魂伴侶,至少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那種。20多歲的時候,有人告訴我,每個人在世上都不止一個靈魂伴侶,而是有30個。(告訴某個同事後,他說,「恩,我正努力跟她們所有人睡覺。」)實際上,「靈魂伴侶」不是什麼先決條件。這個名號是爭取來的,要由時間造就。
你會錯過一些近乎靈魂伴侶的人。友誼方面也是這樣。會有一些難以忘懷的人,與你共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或者幾天的時間。如今,他們生活在香港,而你們再也不會見面。人生便是如此。
情緒化的表現既累人,又沒意義。多年前出席一場婚禮時,我躲在角落裡生悶氣。一位年齡較大的英國紳士看到了,他熱心解釋道,我這是中了「可怕的情緒化場景」的招。到了40多歲,這些就看來不再有什麼必要了。首先,你不會再被邀請參加婚禮。而且,你和伴侶對兩人的例行爭吵輕車熟路,花上過去十分之一的時間就可以吵完了。
原諒各位前任吧,就連壞蛋也原諒。他們也不過是在即興發揮而已。
當你遇見魅力四射的人時,提高警惕,可別被迷暈了。年屆不惑,你已經能夠更好地鑒別自戀狂,免得他們毀了你的生活。你明白,「善良」雖不足以締結友誼,但卻是一個朋友必不可少的特質。
人在年輕時的怪癖會固化為成年人的臭毛病。20歲時可愛的東西,30歲時或許會討人嫌,到了40歲可能會挺危險的。還有,40歲的時候就能看出同齡人70歲時大致會是怎麼樣。
人身上與他人的共性要多於特性。我做了不科學的估算,我們95%的地方一致,5%的地方獨特。明白這一點多少讓人失望,但也多少讓人解脫。
不過,還是要找到自己人。傑瑞·宋飛(Jerry Seinfeld)去年在採訪中說,他最喜歡艾美獎(Emmy Awards)的地方是喜劇編劇集體登台領獎。「看着這幫又丑又矬的衰人,個個都像是怪物。然後我想,『這是我,我就是這樣,和我的同伴在一起。』」到了40歲,你就不想待在潮人身邊,而是想在自己人身邊。
乾脆地說「不」。如果不想與某些人共進午餐,就永遠別提。他們的失望程度比你想像中要小得多。
不必對上帝是否存在作出判斷。或許存在,或許不存在。本來就在擔心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在監控你的電子郵件了(而且客居法國,時不時就會打破不成文的文化慣例),最好別知道是否還有什麼東西在盯着你。
最後,還有幾條從40年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小建議:
別買太小的牛仔褲,指望馬上能減肥什麼的。
如果獲邀去和時尚業的人吃午飯,別套上你最「時尚」的衣服。穿黑衣。
如果喜歡模特身上的衣服,就照原樣買下來。別指望自己搗騰出同樣的造型。
不喜歡爵士樂的話,沒關係。
好奇她到底是他的女兒還是女友?是女友。
搞不清對方是男是女的時候,是女的。
帕梅拉·德魯克曼(Pamela Druckerman)著有《美國媽媽養法國寶寶》(Bringing Up Bébé: 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 Parenting),是本報特約觀點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