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
「要認真汲取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教訓」,中國總理列克強1月下旬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這樣説。會議的議題並不是不是震驚中國社會的暴力恐怖事件,而是構築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這是確保中國經濟穩定發展所不可避免的課題。
明確企業責任
「目前信用缺失仍是我國發展中突出的‘弱點’」,會議討論了矛盾重重的經濟,指出「制假售假、商業欺詐、逃債騙貸、學術不端等屢見不鮮,廣大企業和公眾深受其害」。
在此基礎上會議通過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具體來説,會議提出政府帶頭推進政務公開,呼籲企業切實做到重合同、守信用,推動地方、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
當然,光靠抽象的理論無法改善局面。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産法修正案(草案)》,決定在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對重大安全隱患加大處罰力度的同時嚴肅查處監管人員失職瀆職、不作為等行為,提出「要認真汲取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教訓,加大執法力度,用更嚴格的法制築牢安全生産防線,堅決遏制安全生産事故易發多發狀況,尤其是防範重特大事故發生」。
會議中提及的「鮮血的教訓」並不誇張。2011年7月浙江省發生的動車事故造成200多人死傷。事故的原因是信號設備存在漏洞和人為失誤。在食品領域,往生豬飼料中添加違禁藥物,對肉雞濫用抗生素等威脅人體健康的事件時有發生。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受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帶動,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不過,中國經濟缺乏確保持續發展的要素,這就是透明、公平的經濟和社會規則。
在摸索從高速增長向穩定增長轉型的背景下,中國不得不克服上述缺陷,不過實現起來並非易事。李克強不得不在會議上強調「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這一常理,來顯示出問題的嚴重性。
兩大病根
中國存在二大病根。一是蔓延到各個角落的腐敗問題。位於權利頂點的習近平總書記已開始反腐,不過對能否完全杜絕腐敗,不少老百姓還不能相信。
另一大病根是與腐敗密不可分的道德衰退。在浙江省的動車事故中,政府就地掩埋列車殘骸的做法招致了猛烈的批評。不少百姓認為其目的是銷毀證據。
當前的問題在於道德衰退和官員的腐敗很可能威脅到經濟穩定增長的實現。李克強強調「要完善獎懲制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讓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使失信受懲的教訓成為一生的‘警鐘’」。如今經濟增速超過10%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經終結,中國經濟不具備在不透明的環境下持續增長的餘力。
一國總理嚴肅呼籲信用重要性的姿態或許顯得有些可笑。除了構建信用體系外,中國還面臨著打破國有企業的經濟支配地位和實現金融自由化等諸多課題。不過,如果不將信用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石,將難以解決堆積如山的課題,因此可以説構建信用體系才是經濟改革的出發點。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