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為什麼會創下紀錄,成為有史以來聲望最低的九趴總統?隨著若干關鍵事件的積累,要解構這個疑問變得愈來愈清明。如果一個國家,有一半的人直指國家元首存心要出賣國家,這是對其忠誠的根本性質疑;若另一半的人沒有相同的問題,則這個國家尚可在起碼的信任基礎上運作。但偏偏原本應為民意後盾的這半邊人,卻認為國家元首雖然不是存心,然他的的做法將消滅國家,則所有的支撐都垮了,總統因此成了全民眼中最大的石頭。
佛家有竺道生入山講解涅槃經,令頑石點頭的故事,被大家看作是石頭,欲除之而後快,只要願意聽話、聽得懂話,也並不是全然無解。不過,曾是馬總統親聘的國策顧問,被社會歸類為國民黨支持者的郝明義,昨天在本報發表的公開信,則一刀解剖了馬英九先把自己的政治走進了窮途,為了脫困,不惜把整個台灣送上末路的病灶,從而得出其缺乏方向思考的能力、小圈子用人習慣,以及黑箱決策的三大病因,因此破壞了二三○○萬人安身立命的一切。
郝明義關切的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昨天最後一場公聽會結束之後,在馬英九下令下,國民黨團隨時都會將這高度的爭議案強渡關山。果然當過馬英九的顧問,知道馬英九的另一面,他的擔心不是無的放矢,國民黨內已經出現所謂的鷹派,其實是馬派,宣稱依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各委員會審查行政命令,應於院會交付審查後三個月內完成之;逾期未完成者,視為已經審查」,主張服貿協議早已生效!與黨中央公然合演黑白臉。
服貿協議若是對台有利大於對中有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何念茲在茲?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為什麼不忘對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耳提面命?又,服貿協議若是對全民有利大於對權貴有利,為什麼出版界的郝明義要棄友直諫?何以各種社區型產業紛紛跳出來要求國會煞車?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基本邏輯問題。就是這紙協議的內容大有問題。既然如此,席次屈居少數的反對黨又該如何有效的、有策略的反對,以回應多項民調顯示的多數要求,最終達成「修正」、「改善」條文文字的目的?
第一,眾所皆知,馬英九之所以不顧國內民意,執意飆速,是接奉了來自北京的旨意,因此希望能在年底選舉之前快刀斬亂麻,以免夜長夢多,成為選戰變數;那麼,反對黨從去年六月「拖」到如今三月的戰術,有必要透過立法院的議事技巧,繼續拉長戰線。如此對著做,在正告中國當局:在台灣,不是馬英九說了算,如果輕忽人民的存在,就是「折騰」,沒有解決得了的問題,也沒有不可繼續拖延下去的事。
第二,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曾公布四階段國會監督機制,也就是:「協議形成」,行政部門應拜會立法院正副院長、朝野黨團、相關委員會說明議題內容;「業務溝通」,須說明溝通進度及階段性成果;「協議簽署前」,須說明協議重要內容、可能效益及後續推動方式;「協議簽署後」,須對協議推動情形,到國會進行專案報告。就此,閣揆江宜樺已公開肯定。但是口說無憑,人治無效,反對黨應該「幫助」執政黨完成關鍵的臨門一腳,就是推動並完成「以法律訂之」,唯有將兩岸監督法制化,兩岸的秩序才可能公開透明,符合民主要件。
藉由服貿協議簽署的嚴峻教訓,被歸類為「既得利益」階層的三大工商團體的龍頭們,其實腦清目明,心裡有數,私下早就議論:行政部門黑箱單幹,事前把所有大小業者全排出決策圈,簽出來的根本是無視兩岸規模落差的不平等條約;因此,即使是基於個別產業的私利,企業界的領導人也應該集體出面施壓馬英九修正錯誤,重建周延決策程序,納入多元管道,藉此機會成為積極的外部力量,要求國會必須將制度化這個要害,畢其功於一役。
台灣人要自救,就得不分彼此,共同合力把擋在國家民主、發展、永續前的那顆石頭搬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