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2014

健全財政要考慮開源更要節流

財政部日前又以突襲方式,藉「財政健全」之名宣布加稅,與當初打著「租稅正義」旗幟恢復課徵證所稅的行徑如出一轍,先找出一些所謂「不義的敵人」,例如金融業近年獲利創新高,因此無視多數國家並無課徵金融營業稅的事實,宣布金融營業稅由現行二%「恢復」為五%;再將被當局視為「投機者」的股市投資人股利扣抵率由一○○%降為五○%,並提高富人(家庭淨所得一千萬元以上)之綜合所得稅級距為最高四十五%。另外,增加薪資所得及身心障礙扣除額由十.八萬元調高至十二.八萬元,以減輕受薪階級及弱勢族群負擔,緩和加稅的反彈力道。

平實而論,近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每年均出現約兩千億元的差短,且因經濟成長力道疲弱,增加稅收有限,舉新債還舊債的途徑,又因我未償之債務餘額已接近法定舉債上限,剩約三千億之舉債空間,只能稍解燃眉之急,根本無濟於事。因此,我財政收支之惡化,已漸成長期之結構性赤字,若未從專業的角度檢討健全財政的治本之策,只是考量選票與政治,絕對無法解決此種台版財政懸崖之危機;而台灣步上歐豬五國的後塵,乃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國人的賦稅負擔率偏低,加稅確實仍有空間。然而,如何加稅必須將學理與實際妥善結合,始不致淪為空談,甚至產生反效果,讓國家財政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變成政府與人民雙輸的局面。證所稅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訓。當時馬政府為博得租稅正義的美名,不顧過去課徵證所稅失敗的案例,堅持恢復課徵證所稅。最後證明如此政策只是書生之見,因為股交稅本已含有證所稅意涵,再課證所稅等於重複課稅,導致投資人大舉退場,成交量萎縮,不但收不到證所稅,連原本一年約千億元的證交稅也短徵四、五百億元,對日漸惡化的政府財政無異雪上加霜。最後不得不政策大轉彎,幾乎回到原點,一場租稅正義的倫理劇遂變成了鬧劇。殷鑑不遠,馬政府故態復萌,又打起了股民的主意。

近來,財金當局祭出多項措施提振股市,甚至要推動銀行整併,宣稱要打造一家大型銀行去打亞洲盃,但加稅的主要方向卻針對金融業與股市,尤其股民一再成為馬政府的提款機,備受打壓,政策之設計相當矛盾。事實上,台灣持有股票的人約六成,高於世界三成的平均值,很多人靠著股利所得貼補薪資所得與退休生活;但他們面對幾乎是全球最高的證交稅,加上之前空轉的證所稅,二%股利的補充保費,這次再將股利扣抵率由一○○%降至五○%,無異懲罰長期投資人,鼓勵短期炒作。然而,如此政策卻獨厚外資,甚至多數掛著F股在台上市的中國企業,難怪本土資金會大舉外流!

其實,健全財政之道,既要開源,更要節流。尤其,政府債務加潛在債務已達二十兆元的財政超級大黑洞,加稅只能增加七、八百億元,根本無濟於事,重點應該在推動節流。例如各式年金之潛藏債務估計已達十五兆元的天文數字,而光取消不合理的軍公教十八%存款優惠利率,一年就可省下約一千億元;若再降低退休之所得替代率,效果更是顯著,可見節流之重要。

節流還包括備受詬病的公共工程招標,如五楊高架道路與台北部分捷運路線,不但工程延宕,造價之高更令人匪夷所思,是否存在弊端,司法單位應該盡到查察之責。政府人事員額不斷膨脹,近六年約成長三成,充斥冗員與無效率。原意在精簡政府部門與員額的改造工程,不但未因部會整合而出現綜效,反而由於單位的升格,增加人事與薪資,因此徒有精簡之名,實際上政府已逐漸演化為一頭無法駕馭的巨獸。另外,由於政府財政困難,近年用於公共建設者約只兩千億,對照民間動輒上兆元之投資,政府在提升經濟成長、促進民眾福祉所扮演的角色實微不足道。

故而我們認為,健全財政,開源與節流必須並行,而後者尤其重要,並提升公共建設支出,方為長治久安之道;尤其,年金改革更是當務之急。執政者若是不敢得罪所謂的鐵票,大力進行合理的年金改革,將沉重的債務留給後代,讓子子孫孫難以翻身,那肯定不會有什麼歷史定位的,只會有千古罵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