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
伴隨著安倍率領的執政黨在眾議院大選中獲勝,「安倍經濟學」的第2幕也將展開。在「安倍經濟學」的第1幕裏,企業業績好轉,物價開始出現上漲。但實際工資卻出現下降,個人消費也萎靡不振。再加上4月消費稅率從5%提升到8%,使消費陷入冷卻,沒能形成良性循環。那麼,「安倍經濟學」第2幕取得成功的鑰匙在哪呢?
首先是推動利潤創出歷史新高的企業積極運用手頭擁有的資金。其次,是充分利用稱得上「逆石油危機」的國際商品價格下跌的東風。
以日本股價和房地産泡沫發生崩潰的1992年度為100,顯示了日本國內生産總值(GDP)和企業業績的走勢。在「失去的20年」裏,無論是名義GDP,還是企業的銷售額,都基本保持停滯(見圖)。
另一方面,經常收益卻在20年時間裏達到2倍以上。日本企業在海外基地的盈利以分紅等形式推高了經常收益。這是日本企業拼命尋找出路的成果,但另一方面,由於業務基地轉移至海外,企業業績的增長很難帶來國內就業和工資的改善。為了促進日本國內的設備投資和就業改善,需要相當大的推動力。
但是,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的日元貶值應該會促進企業回歸日本國內。同時,如今日本的市場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實際利率為負數。在持有資金的情況下,其價值將不斷減少,實際負利率具有推動日本企業運用豐富的手頭現金的效果。
法人稅減稅和監管改革等面向企業的政策當然至關重要,但為了使資金流動起來,來自股東的積極壓力是不可或缺的。
「正在關注尚未有效運用充裕手頭現金的企業、以及雖擁有先進技術但卻沒有更多精力的企業」,日前訪問日本的美國大型對沖基金的高管這樣表示,同時還宣稱「將作為這些企業的大股東在近期亮相」。如果日本股市走向活躍,日本産業和經濟的新陳代謝也將易於推進。
關於「逆石油危機」,請觀察另一個圖表。隨著中國等的崛起,以原油為代表的國際商品進口價格不斷上升。另一方面,日本出口的電子和汽車等産品價格卻由於競爭日趨激烈,處在難以漲價的環境中。
如果出口價格無法上漲,而只有進口價格出現上漲,日本的收入外流(交易損失)就將膨脹。在2005年僅為每桶50美元的原油上漲至100美元附近的過程中,日本每年蒙受了20萬億日元的交易損失。
但在今年夏季以後,原油價格下降近4成,其他國際商品也在步原油的後塵。如果原油上漲50美元將導致20萬億日元的交易損失,那麼假設原油價格下降25美元,交易損失將減少10萬億日元。這種規模的收入將留在日本國內。由於日元貶值的副作用,進口價格正在上升,但交易損失的減少遠遠更加巨大。
我在安倍首相宣佈解散眾議院的那周訪問了紐約。在給金融相關人士觀看這張圖表之後,大家均表示了關注,寫下了數字。
「逆石油危機」具有各個側面。但在日本經濟重建的目前局面下,原油價格下跌對日本來説將帶來巨大的紅利。日本能否有效利用擺脫通貨緊縮的最後機會呢?
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 瀧田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