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2014

中國政商在台灣

中國共產黨被視為是一個學習型的政黨,任何的政策在形成或調整後,都會制度性地從上到下分別展開「學習」,以求貫徹,連總書記也不例外,例如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等等,目的係在強固黨在策略上的靈活與權變。這次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束才幾天,中國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已經抵台走訪各處,甚至號稱最大的中國企業團昨天在台北舉行了所謂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具體把對象指向了台灣中小企業與年輕人。

中國透過政、商兩大系統直接進入台灣這個開放社會,企圖與此間人民「對話」,顯然是有備而來。陳德銘代表的政治系統刻意低調隱晦,只見他要見的人,調查他想明白的事。任何人想沾他的「光」,製造和解、被接受的話題,只要曝光就必定取消,可見中國共產黨嚴明的紀律。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國商人的來勢可就擺明「霸氣」了,例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說:願意協助台灣中小企業與年輕人到中國去發展。末了他不忘虧台灣說:在台灣怎都看到一些老人,沒聽到有什麼新的年輕企業家?當場把張忠謀也給損了。誰能說這種搞矛盾的統戰(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不是一流的?

中國對台灣的目標非常明確,從未變過。不論台灣本身發生任何變化,它會快速地依據新形勢改變手段,以繼續追求目標的達成。這次台灣地方選舉的投票行為,如果被解讀是反世家權貴、反傾中財團、反黑心經營,總結起來的共同點是「中國因素」,則中國非但不退卻,反而更加積極進取,就是要尋求與台灣話語接軌的可能。

中國在台灣選後這麼清楚的行動脈絡,關鍵當然是著眼於台灣還沒到手。若是香港,就像這幾天的「清場」,在街頭毒打一頓也就足夠了。更不要說中國自己的單幹戶與年輕人都在公平競爭制度下照顧妥當了嗎?這樣的場景在台灣發生,必須進一步探究現象之下的原因,就是這舞台是誰搭建的?主辦單位的考慮是什麼?是台灣利益本位出發,還是給中國充作掮客,從中取一點蠅頭小利?

兩岸企業家峰會,其實就是所謂的紫金山論壇,在台灣為國民黨要員蕭萬長所邀集的俱樂部,組成本質就是政商權貴,這個組織二○○八年成立,二○一二年升級為國共四大統戰平台之一,老蕭和對岸的前副總理曾培炎共同主事,藉由這個機制,自二○一三年後老蕭得以數度獲習近平召見講話,退而不休直奔中南海。

這類的台灣人,並非單例,他們在台灣一輩子為官,歷任閣揆、最後幹到備位的副總統,在台上時做過哪些長期規劃,對厚植台灣國力有具體貢獻?下台後若真實關心各產業與年輕人如何在自己的國家茁壯發展,肯定也會有做不完的事,想不完的創新點子,捨此最優先選項不為,他們卻全把重心放在如何帶領大企業到中國去打通關節開拓市場,現在甚至包括「三中一青」赴中創業、工作的推銷與引介上。這種政客第二春的取徑,可以對照國際間主要國家的情況,為其角色做出客觀的定位。此一模式,不正是這次投票已被全國選民徹底否決的嗎?

從這個角度觀察,稱中國共產黨靈活,其實在僵化的思維下,仍是有不小限制的。他們藉著國民黨權貴隔靴搔癢,永遠摸不到台灣真正的核心問題。國民黨在大敗後,新準主席尚未就位已經收到陳德銘的祝福,陳德銘在台什麼行程都可省,就是不能省掉拜訪連戰,這些身體語言對台灣社會投遞了強烈的訊號,看來一次選舉還不夠,必須再有更明確的第二次,中國才可能稍微看懂台灣。

在國民黨權力結構準備世代交替之際,馬政府提供前述中國政商在台灣所展示的議程內容,剛好給了國人檢驗新主席參選宣言的機會。改革比革命還難,不是可以隨便拿來當口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