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
1989年,蘇珊·桑塔格在紐約市家中。
Eddie Hausner/The New York Times
HBO台周一晚間播出的紀錄片《關於蘇珊·桑塔格》(Regarding Susan Sontag)向觀眾提供了關於這位主人公生活的大量細節:她的早慧、旅行、疾病與戀人們(特別是戀人們)。
但是關於她的作品,這部影片沒有講出很多東西。《坎普札記》(Notes on Camp)、《反對闡釋》(Against Interpretation)、《論攝影》(On Photography)、《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等著名散文,還有評論或論文選集,乃至她那些不那麼有名的小說和電影,在片中只是作為里程碑出現。該片導演南希·凱茨(Nancy Kates)並沒有直面桑塔格的理念乃至它們的價值,而是把討論轉向其他線索:桑塔格是個沒出櫃的雙性戀、她傷了很多人的心、是個自由主義的破壞分子、自戀狂、名人、被攝影鏡頭捕捉的對象、猶太人與癌症倖存者。
《關於蘇珊·桑塔格》在某種程度上是採用八卦基調來描述一個充實而精彩的人生,這樣做並沒有什麼不對。很多人都提供了各種趣聞軼事,包括桑塔格的姊妹朱迪絲·桑塔格·科恩(Judith Sontag Cohen),以及她的許多著名女友,如哈莉特·索默斯·茨威林格(Harriet Sohmers Zwerling)、伊娃·克里斯徹(Eva Kollisch)、編舞者露辛達·柴爾德斯(Lucinda Childs)和攝影師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片中經常引用她寫的東西,由帕特里西亞·克拉克森(Patricia Clarkson)以畫外音的形式讀出,這樣觀眾就算無法了解她的思想實質,至少也能體會她的風格。桑塔格本人相貌非凡,有一頭濃密的長髮,聲音莊重,是曝光最多的嚴肅作家之一,她的形象在本片中無所不在。
但是從她說「我熱愛活着」開始,到關於她在2004年死於癌症,卒年71歲的描述為止,片中籠罩着勉強、輕微的斥責與奇異的死亡悲哀。
桑塔格曾憑藉小說《在美國》(In America)贏得國家圖書獎,在片中,她獲獎後有人說:「有時候獎項既是對某本書的獎掖,亦是對作者畢生事業的認可。」片中還告訴我們,她的第一部小說和第一部電影都很糟糕。片中的人提到她的畢生作品時,只是做出了一些模糊的讚美,諸如,「她對重要的事物擁有非同尋常的敏銳感受」、「它墨守成規,很模式化,但這也是蘇珊·桑塔格趣味的一部分。」
看完該片,你會覺得凱茨是對桑塔格的人格,以及她作為性與政治的符號身份更感興趣,並沒有認真對待她畢生為之嘔心瀝血的作品。這是一種保守的姿態,但如果影片能勇敢直面她的作品會更好,桑塔格的方式正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