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茅於軾 天則經濟研究所榮譽理事長
到底勞動是不是創造了財富?如果財富是勞動創造的,企業家(或資本家)沒有勞動,卻賺了錢,那就是剝削。既然有剝削,就有剝削階級,有階級和階級鬥爭。如果財富不是勞動創造的,那是誰創造的?是如何創造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已經爭論了上百年。在西方國家新古典經濟學已經普及,這個問題不再成問題(但是也不等於沒有爭論),而在中國這個重要問題至今並沒有明確的,令人信服的答案。本文想提出一個新的看法,和諸位討論,看是否能說得過去。
毫無疑問,一切產品都是工人的勞動創造的,沒有企業家參與其中。不論是糧食,煤炭,布匹,電力,或者房屋,地鐵,飛機,衛星,都是工人們的親手勞動創造的。這一點不容置疑。
然而最關鍵的一點是:產品並不等於財富。產品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變成財富。所以這個產品必須是社會所需要的,不是多餘賣不掉的。產品能不能賣得掉,可不是工人的生產勞動所能夠保證的。這是企業家通過對市場的調研,確認這項產品為社會所需。也有可能企業家的判斷錯誤,工人花了辛勤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不為社會所需。結果就是工人的勞動白費了。由於企業家判斷錯誤,企業賠錢,當然沒有財富的生產,還糟蹋了物資,浪費了資源。勞動雖然創造了產品,財富沒有增加,反而還減少了。
企業家決定生產什麽產品,這個產品必須在市場上能夠賣得掉。非但要賣得出去還必須能賺錢。或者說,其生產成本低於市場價格,有錢可賺。否則的話企業家賠錢,企業只好關門。生產成本如何能夠降低,更不是工人的事。而是企業家的事。他從哪裡買原材料,買來的原材料用什麽運輸,生產工廠設在什麽地方,採用什麽工藝路線,請什麽樣的工人和技術人員,產品銷往何處,都涉及到企業能不能降低成本,能不能賺錢。這些事都不是生產工人能夠左右的,都是企業家要解決的問題。所以講,賺錢,或用較少的社會成本生產出合格產品都是企業家的事。所以有理由講財富是企業家通過合理配置資源創造出來的。而這個資源合理配置是通過交換實現的。
當然,如果沒有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以後的資源配置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工人和企業家共同創造了財富。這個說法和“勞動創造財富”的說法,核心的區別在於產品不等於財富。一般人往往認為產品就是財富,殊不知產品不一定能成為財富。蓋一個爛尾樓不但沒有財富,還浪費了財富。我們眼望四周,看到的一切產品如果沒有企業家的參與,那就可以說工人創造了全世界的人類財富。但是實際上所有的產品都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出來的,都有企業家的貢獻。在計劃經濟時代,沒有企業家,資源不能優化配置,許多勞動都被浪費掉了。如大煉鋼鐵,三線建設,都造成巨大的浪費,勞動沒有生產出財富來,因為缺了企業家的作用。
一般人會認為產品是財富的根源,財富一定是拿產品去交換轉換成財富的。其實未必。像金融業是沒有產品可供交換的。金融業之所以能夠創造財富完全是靠資金的優化配置賺來的。這是一個典型的沒有勞動,沒有產品,但是有財富創造的例子。
我們學幾何學,懂得說明一件事物要滿足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兩個三角形三邊相等,既是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條件,又是充分條件。必要條件是說,如果兩個三角形相等,其三條邊一定都相等。反過來就是說,如果有一條邊不等,三角形不可能相等。充分條件是說,只要三條邊都相等,兩個三角形必定全等,不需要其他更多的條件了。拿勞動來說明財富的創造,既非必要條件,也非充分條件。比如金融業的財富創造並沒有勞動的參與,所以勞動不是財富創造的必要條件,有些財富創造是沒有勞動參與的。勞動也不是財富創造的充分條件,大練鋼鐵等有勞動的參與但是沒有財富的創造。所以勞動和財富創造不是同一件事。勞動是一種改變客觀事物的能動性。它用得對時能夠創造財富,用得不對時會消滅財富。
有人反駁說,金融業里也有勞動,不過是腦力勞動。這樣說當然不錯。但是這相當於說:財富創造是人類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的結果。先把勞動定義為創造財富的活動,然後再來證明勞動創造了財富。這叫做同義反復,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所謂勞動創造財富是強調勞動生產出產品,那就是財富,這樣就錯了。因為產品並不等於財富。這是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總以為有了產品就能賣錢。賣產品能賺錢是因為企業家在資源組合上做出的貢獻,與生產此產品的勞動無關。
勞動不是財富創造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那麽什麽是財富創造的必要充分條件呢?答案是:通過交換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或者說,是良好的資源配置創造了財富。
勞動者在生產產品的時候,如果企業家的資源組合決策是對的,勞動者幫助企業家實現了優化資源配置的決策,所以對社會做出了貢獻。工資就是他應得的報酬。企業家的報酬來自他決定的資源優化組合是否正確。做得好他賺錢,做錯了他賠錢。這就是市場經濟中收入分配的法則。它相對而言是公平的。所以不存在剝削,也沒有剝削階級,更沒有階級鬥爭。社會是和諧的。
茅於軾 天則經濟研究所榮譽理事長
到底勞動是不是創造了財富?如果財富是勞動創造的,企業家(或資本家)沒有勞動,卻賺了錢,那就是剝削。既然有剝削,就有剝削階級,有階級和階級鬥爭。如果財富不是勞動創造的,那是誰創造的?是如何創造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已經爭論了上百年。在西方國家新古典經濟學已經普及,這個問題不再成問題(但是也不等於沒有爭論),而在中國這個重要問題至今並沒有明確的,令人信服的答案。本文想提出一個新的看法,和諸位討論,看是否能說得過去。
毫無疑問,一切產品都是工人的勞動創造的,沒有企業家參與其中。不論是糧食,煤炭,布匹,電力,或者房屋,地鐵,飛機,衛星,都是工人們的親手勞動創造的。這一點不容置疑。
然而最關鍵的一點是:產品並不等於財富。產品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變成財富。所以這個產品必須是社會所需要的,不是多餘賣不掉的。產品能不能賣得掉,可不是工人的生產勞動所能夠保證的。這是企業家通過對市場的調研,確認這項產品為社會所需。也有可能企業家的判斷錯誤,工人花了辛勤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不為社會所需。結果就是工人的勞動白費了。由於企業家判斷錯誤,企業賠錢,當然沒有財富的生產,還糟蹋了物資,浪費了資源。勞動雖然創造了產品,財富沒有增加,反而還減少了。
企業家決定生產什麽產品,這個產品必須在市場上能夠賣得掉。非但要賣得出去還必須能賺錢。或者說,其生產成本低於市場價格,有錢可賺。否則的話企業家賠錢,企業只好關門。生產成本如何能夠降低,更不是工人的事。而是企業家的事。他從哪裡買原材料,買來的原材料用什麽運輸,生產工廠設在什麽地方,採用什麽工藝路線,請什麽樣的工人和技術人員,產品銷往何處,都涉及到企業能不能降低成本,能不能賺錢。這些事都不是生產工人能夠左右的,都是企業家要解決的問題。所以講,賺錢,或用較少的社會成本生產出合格產品都是企業家的事。所以有理由講財富是企業家通過合理配置資源創造出來的。而這個資源合理配置是通過交換實現的。
當然,如果沒有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以後的資源配置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工人和企業家共同創造了財富。這個說法和“勞動創造財富”的說法,核心的區別在於產品不等於財富。一般人往往認為產品就是財富,殊不知產品不一定能成為財富。蓋一個爛尾樓不但沒有財富,還浪費了財富。我們眼望四周,看到的一切產品如果沒有企業家的參與,那就可以說工人創造了全世界的人類財富。但是實際上所有的產品都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出來的,都有企業家的貢獻。在計劃經濟時代,沒有企業家,資源不能優化配置,許多勞動都被浪費掉了。如大煉鋼鐵,三線建設,都造成巨大的浪費,勞動沒有生產出財富來,因為缺了企業家的作用。
一般人會認為產品是財富的根源,財富一定是拿產品去交換轉換成財富的。其實未必。像金融業是沒有產品可供交換的。金融業之所以能夠創造財富完全是靠資金的優化配置賺來的。這是一個典型的沒有勞動,沒有產品,但是有財富創造的例子。
我們學幾何學,懂得說明一件事物要滿足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兩個三角形三邊相等,既是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條件,又是充分條件。必要條件是說,如果兩個三角形相等,其三條邊一定都相等。反過來就是說,如果有一條邊不等,三角形不可能相等。充分條件是說,只要三條邊都相等,兩個三角形必定全等,不需要其他更多的條件了。拿勞動來說明財富的創造,既非必要條件,也非充分條件。比如金融業的財富創造並沒有勞動的參與,所以勞動不是財富創造的必要條件,有些財富創造是沒有勞動參與的。勞動也不是財富創造的充分條件,大練鋼鐵等有勞動的參與但是沒有財富的創造。所以勞動和財富創造不是同一件事。勞動是一種改變客觀事物的能動性。它用得對時能夠創造財富,用得不對時會消滅財富。
有人反駁說,金融業里也有勞動,不過是腦力勞動。這樣說當然不錯。但是這相當於說:財富創造是人類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的結果。先把勞動定義為創造財富的活動,然後再來證明勞動創造了財富。這叫做同義反復,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所謂勞動創造財富是強調勞動生產出產品,那就是財富,這樣就錯了。因為產品並不等於財富。這是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總以為有了產品就能賣錢。賣產品能賺錢是因為企業家在資源組合上做出的貢獻,與生產此產品的勞動無關。
勞動不是財富創造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那麽什麽是財富創造的必要充分條件呢?答案是:通過交換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或者說,是良好的資源配置創造了財富。
勞動者在生產產品的時候,如果企業家的資源組合決策是對的,勞動者幫助企業家實現了優化資源配置的決策,所以對社會做出了貢獻。工資就是他應得的報酬。企業家的報酬來自他決定的資源優化組合是否正確。做得好他賺錢,做錯了他賠錢。這就是市場經濟中收入分配的法則。它相對而言是公平的。所以不存在剝削,也沒有剝削階級,更沒有階級鬥爭。社會是和諧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