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次眾議院改選,由於反對黨四分五裂,代表安倍政權的自民黨,以及聯盟的公明黨大獲全勝,並不令人意外。《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解讀此一日本國內小黨林立現象,稱安倍為「矮子裡面的將軍」。12月初最新一期的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眾院選之前,發表一篇名為「安倍的最後機會」(Abe’s last chance),內容指出,日本面臨經濟改革迫在眉捷,安倍仍是日本人眼中最佳的選擇。另一方面,專文也指出,安倍似乎有決心,讓日本變得偉大;更重要的是,安倍從事經改,所剩時間已經不多了;日本如不即刻著手,將喪失國內民眾以及國際投資者,對於日本經濟復甦的信心,接下來的經濟災難也將隨之降臨。
專文詳實剖析了安倍首相就任2年來的施政得失。內容指出,安倍上台後,首先瞄準了不利日本經濟成長的背後因素,因此,他開始廢除過往「通貨緊縮」的經濟政策,並試圖改變日本人對於傳統經濟問題的思維方式,來解決日本長期的經濟蕭條。安倍所代表的自民黨在上一屆選舉大獲全勝,然而2年之後,日本民眾對於安倍的信心大打折扣。
原因之一為,日本經濟不振之痛依舊明顯可見,人們再一次遭受「衰退」與「通貨緊縮」歷史的再度重演。就一般家庭而言,人們並感受不到經濟結構改革,所帶來的好處。「安倍經濟學」(Abenomics),看似一個頗具宏圖的大計劃;結果,卻只有富人與大企業得利。專文直指,安倍上個月宣布眾院在12月14日重新改選,就有人認為安倍之舉,是企圖在其聲望大跌之前,力挽狂瀾的最後一搏。
專文指出,安倍的「政治豪賭」似乎能夠得到應有回報。目前,日本國內有著柔弱不振的反對黨;如果執政的自民黨,加上結盟的公明黨,還打一場敗仗,那才真正叫人震驚。經濟學人,還提出一項疑問指出,難道安倍值得繼續擁有眾院改選之後,下一個4年的內閣首相任期?專文給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旦事實真正如安倍所承諾的,他將兌現日本急迫性的「經濟結構」改革。
安倍的言行,向來予人毀譽參半觀感。在外交上,他必須面對一個崛起的中國;那是個在領土主張方面,專斷恣為的國家;另一方面的安倍,有著復興民族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傾向(例如,參拜靖國神社),該神社被亞洲許多國家視為日本戰爭犯行的象徵,然而安倍卻加以崇祭敬拜;國際上,對二戰期間遭日本徵調的女性,稱之為性奴隸,而日本卻將之美化為慰安婦;這些舉措遭批評為,外交行動上毫無警戒心。
經濟議題,是安倍內閣的核心重點,一開始發動的安倍經濟學,的確讓人目光一亮。就在2013年年初,日本銀行啟動「寬鬆貨幣」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這是安倍內閣射出經改的第1支箭。接下來的第2支箭是,大舉增加公共支出比率,目的在於刺激消費者對日本經濟的信心;並讓金融交易市場呈現活洛,藉以克服今年4月間,因為消費稅由5%提高為8%,所帶來消費不足現象。結果顯示,安倍的前2支箭,並未奏效;大半原因歸諸於消費稅所帶來的強大傷害(遠超出預期),民眾消費停滯了。其所帶來的連鎖效應,衝擊到日本的GDP產出。就在今年第二季GDP與去年同期相比較,下降了7.1%;到了第三季,更持續下降了1.6%;另一方面,通膨比率今年1至10月來,也下降了0.9%。
專文指出,日本銀行及安倍內閣,為了對付通貨緊縮威脅,採取擴大實施寬鬆貨幣;另一方面,並立即「暫緩施行」,預定於明年10月將消費稅由現行8%調高為10%的擴大稅收政策,其止血作法,正確無誤。不過,依照現行日本公債發行比率,佔GDP國民生產毛額高達240%,安倍必須動用第3支箭,才能夠激勵經濟增長;此即,增加生產力,以及擴大經濟成長空間。
安倍的第一個任期,強力要求日本過往保守的經濟制度,必須適應改變,而且還公開為女性在工作場所的權利發言。不過,安倍卻沒有能力面對反對農產品開放的農民、能源生產者,以及產業之間的利益衝突的沉痾,這些懸而未決問題,讓日本經濟打結,問題惡化。
近來的安倍,已經主張開放農產品進口,整頓能源產業,並解放過度僵化的勞動市場。安倍曾堅決表示,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這國遭日本農民阻擋的協定),很快就會簽訂。經濟學人認為日本經改問題,刻不容緩,因此,這次眾議院改選,對安倍投下信任票,乃是日本民眾明智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