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2012

龍應台:台灣文化在風雨飄搖中

「我們是誰?台灣人是什麼?」對著台下的美國來賓,文化部長龍應台這樣自問。受美國商會邀請,26日午間,龍應台與台美商會代表暢談台灣文化。龍應台表示,過去60餘年間,台灣一直在尋找文化認同,在種種壓力下,台灣不但成功地傳承中華文化的優點,同時更加以詮釋,發揚光大。

藉著立院午休,文化部長龍應台26日中午受邀於美國商會演講。演講中,龍應台提到台灣文化歷史,在過去60年間一直在尋求自我認同。「1979年的中美斷交,讓我們陷入了一種自我懷疑-如果全世界都說我們不是『中國』,是『假中國』。那麼我們究竟是誰?」龍應台說。

她認為,中美斷交雖然讓台灣陷入國際孤立與自我懷疑,但也間接成為了80年代原鄉探索、本土浪潮的根源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得謝謝美國的幫忙。」龍應台開玩笑地說。

過去白色恐怖的時代,任何形式的本土創作都被政治情勢所壓抑,而藝文的真空期則由其他世界文學來填補。「那時年輕人讀尼采,人手一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彷彿不讀些什麼,社會中文化的「白色真空」就會吞噬她們。

而在德國生活後,龍應台對於自我認同的疑問也更明顯。「我兒子某天從小學回來,告訴我今天上了地理課。」龍應台說,「翻開他的課本,我以為他上的地理是世界地圖,或者是德國地理。但入眼的,卻是我們生活的小鎮,河流、小丘、森林、學校,德國人在認識世界之前先認識了身旁的一切。」

「當時的我們,飽讀世界名著,卻連自己生活地方的地圖都不熟悉。我們看的仍是中國的地圖,認識揚子江,學習中國的歷史。」龍應台表示,「然後我們開始問,我們是誰?台灣人是什麼?」

龍應台認為,台灣結合日治時代的遺產,國共內戰後又繼承中華傳統存續,同時也接受各國文化洗禮,「我們藉由不斷遭遇困難,認識了自己,也認識了我們的文化。」龍應台最後表示,在種種挑戰下,台灣的認同感逐漸建立,並讓不同的文化,能在台灣找到一個倚靠的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