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2012
社論:政府製造的物價膨脹
年初總統大選之後,勝選的馬英九尚未展開第二任期,立即以「價格合理化」為名,無視「改革(中油、台電)先於漲價」的社會普遍要求,宣布油電雙漲。如今,官方發表八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飆到三.四二%,是四年來最大漲幅;在整體經濟成長面臨「保一(%)」的嚴酷局面,物價卻不斷上漲,直讓台灣百姓日子難過。
對公眾來說,經濟指標以就業、物價最受關注,國際間以失業率加物價上漲率構成各國民生經濟的「痛苦指數」,即為顯例。就此而言,台灣經濟向下沉淪,今年以來成長率亞洲十二國墊底,就業機會不如周遭國家;而在失業率居高不下,且薪水不增反減的情況,物價又持續上漲,民生經濟之痛苦,自不待言。
從表面數字觀察,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布的數據,今年一至八月累計,CPI上漲一.八四%,低於新加坡、香港與南韓,也還未突破二%的「(經濟部長)施顏祥下台紅線」,經濟部次長梁國新因此振振有詞,宣稱「物價好像還沒有到需要非常擔心的地步」。尤有甚者,財經高官或以颱風侵襲為由,或抬出國際經濟不振的外在因素,強調物價仍在掌控之中。
就是這種心態,不但導致財經高官與庶民感受大相逕庭,也是造成台灣物價問題的根源。不錯,一至八月我國CPI累計低於其他「小龍」,但各國幾乎都是從年初以來漲幅逐月減緩。以南韓為例,今年至今CPI漲幅二.四%雖高於我國,但它從元月上漲三.四%之後,漲幅即逐月減緩,八月只一.二%。相形之下,我國CPI從二月的○.二四%起,逐月漲幅擴大,由三月的一字頭(一.二六%)、六月的二字頭(二.四六%)到七月破三(三.四二%)。
各國面對相同的國際環境,颱風也非獨愛台灣,我國迥異其他「小龍」,一路走升的CPI,主要關鍵就在馬英九政府油電雙漲所帶來的惡性效應。
有如當初各方所強烈反對的,油電雙漲非但打擊力求振作的經濟景氣,也勢必帶動整體物價上漲。箇中道理不難理解,油電是生產、運輸與服務等諸多經濟活動的要素或成本,其同時而大幅漲價必然帶動各種物價水漲船高,反映於最終產品與服務價格,導致消費或需求降低。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馬政府高調炒作油電雙漲議題,引發預期心理,趁機哄抬炒作大為盛行,減量變相漲價處處可見,而從公平交易委員會到這樣那樣的物價小組,對連番上漲物價束手無策,被指為形同「廢物」。
更可惡的,馬政府在點燃物價連番上漲之火後,猶僅從表面數字判讀,認定物價不足為慮。由於CPI採取調查與加權平均,七大類、三百九十五項,整體數字與一般庶民感受常有相當差距。對菜籃族來說,八月蔬菜價漲五十七.九三%、水果漲二十.一四%、蛋類漲十.○三%,最令人受不了;大官卻引通訊費下跌五.六二%強辯,認為物價有漲有跌,各人感受不同,不必緊張。
大官與百姓感受明顯脫節,當然不會去探究,實證經濟學早有所謂「恩格爾定律」(Engel’s Law),亦即家庭收入越少,收入或總支出中購買食物的花費所佔比重越大。食物價格的上漲,因此不但影響全面,窮人受害最大。從而,儘管菜籃族今年以來叫苦連天,大官不但不屑親自走一趟市場稍加探問,總覺天下太平,還常講風涼話。
馬政府大官與庶民脫節的「天龍國」心態如此,當初不計後果執意油電雙漲,在製造物價連番上漲之後,如今讓台灣人民深受其害。國會已經因此出現要求內閣改組的主張,身為製造物價膨脹元凶的馬英九,除了向社會道歉,也應拿出具體作為,平抑物價。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