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2012

涼爽的代價

/ The New York Times

上個月印度發生了大停電,幾億印度人在黑暗之中悶熱難耐,充分凸顯了空調系統是世界上最惱人的環境難題之一。

事實一:幾乎世界上所有的新興城市都處在熱帶地區,據估計,到2025年,這些地區將會有10億新增空調用戶。隨着氣溫升高,他們,還有我們,將會更多地使用空調。
事實二:空調耗電量巨大,同時還對氣候變化有雙重影響。因為空調所消耗的電能,以及空調中的冷卻劑,都引起溫室氣體的排放。

事實三:科學研究越來越多地表明,在高溫天氣中,降低室內溫度將會顯着地提高人們的健康狀況和工作效率。所以,降低溫度不僅僅是為了舒適。

綜上所述,有個事實難以迴避:當今的人類如果想要興旺和繁榮,很可能離不開空調。然而,如果所有新興城市的居民都像美國人那樣使用空調,那麼生活就很可能是一場接一場的大停電,同時還伴隨着災難性的溫室氣體排放。

空調能毀了我們,可是我們又離不開空調。

“空調系統讓新加坡,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經濟騰飛,這是事實,”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國際室內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Indoor Environment and Energy)的室內空氣質量專家帕維爾·沃戈基(Pawel Wargocki)說。“從另一方面來說,空調系統給全球氣候及能源使用都帶來了極大威脅。當前的發展速度十分危險。”

預計未來對空調的使用趨勢將會十分嚴峻。2007年,巴西僅有11%的家庭有空調,印度有2%,而在氣候更為溫和的美國,這個數字是87%,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能源研究教授邁克爾·西瓦克(Michael Sivak)表示。“潛在的需求量很大,”西瓦克說。“目前的能源需求並沒有反映出,等這些國家變得更加富裕,更多人買得起空調費用的時候,將會發生什麼。”以當地氣候條件和人口數量為基礎,他預計,僅孟買這一座城市對空調的需求量就將達到整個美國的四分之一,他說這是“一個駭人的數字”。

對這些問題進行譴責很容易,但找到應對措施的難度卻要大得多。特別是在這個逐漸變暖的世界裡,美國人使用現有空調系統的頻率比以前更高了。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統計數據,2010年,美國冷度日的天數(一種衡量需要人為降溫的頻率的指標)高出正常水平17%,導致“電力需求增加”。今年7月是美國有史以來最熱的。

專家表示,同樣地,印度的大停電必然也與空調和製冷的使用量增加有關,雖然直接的罪魁禍首仍是不能很好平衡供應與需求的輸電網絡。

印度浦那地球政策中心(Terre Policy Center)主任拉金德拉·申德(Rajendra Shende)說,“印度人對空調製冷非常狂熱——每個人都喜歡涼爽,越快涼下來越好。”製冷已經成了一個文化上的首要關注點,以至於印度的汽車經銷商不去宣傳汽車加速能力,而是強調他們的空調製冷速度有多快 。

科學家在加緊發明更多高效能空調設施,以及更好的氣體冷卻劑,以減少電能消耗和廢氣排放。但目前看來,與人們的需求增長相比,這些改進顯得微不足道。

近來,為了減少空調的使用,政府通過命令或說服的手段進行了一系列努力,其中的教訓發人深省。

自2005以來,日本一直通過年度夏季“清涼商務”運動來推行能源節約。在這個運動中,政府辦公室內的空調恆溫器被設定在華氏75到77度之間,工作人員可以不必穿商務套裝,而穿着更隨意、更涼爽的衣服來上班。目前為止,效果還好。

但是去年,日本不自覺地變成了一個實驗場,試驗更加嚴格的空調節制,結果並不讓人鼓舞。福島地震和海嘯摧毀了日本大部分核能設施,於是,日本政府下令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燈光被調暗,空調被調小或關掉,以便使辦公室達到政府規定的華氏82.4度(28攝氏度)的室溫標準;還有些辦公室設定的溫度高達華氏86度。

不幸的是,東京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建築系研究氣溫舒適度的田邊新一教授(Shin-ichi Tanabe)發現,員工雖然能較好地忍受暗淡的燈光,但溫度高於25攝氏度(華氏77度)時,氣溫每增加一度,生產率就下降2%。他說,這意味着工人們一天少幹了30分鐘的活。

其他一些研究發現,辦公室溫度在華氏82到86度之間時,頭疼、睏倦、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癥狀就會增加,這可能是工作效率降低的原因。

更糟糕的是,據田邊推算,受這樣的苦很可能毫無意義:當辦公室溫度保持在華氏82度以上時,許多人都會打開辦公桌上的電風扇,風扇的效率更低,這樣一來,總用電量可能會比整個大樓有比較好的空調製冷更高。

沃戈基目前是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的一位訪問研究員。他表示,在炎熱潮濕的新加坡,一些研究顯示,較低的室溫更有利於工作。雖然新加坡人傾向於認為華氏68—75度屬於“適中的”溫度,不熱也不冷,但研究發現,如果將溫度降到華氏72度左右,工作效率會更高。“在熱帶環境下,將溫度降到那個程度對能源使用和氣候來說是個大問題。”

而對空調的新需求中有大部分都將來自熱帶地區。麥肯錫全球研究小組(McKinsey Global Initiative)發佈的新報告預測,到2025年,將會新增10億城市居民“躋身全球消費階層”。而且,對其中大多數人來說,空調最有可能成為首選商品,因為幾乎所有空調需求潛力巨大的城市都在氣候炎熱的發展中國家。在許多新興經濟體,空調設備的銷售量已經在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了 。

所以研究人員表示,最大的希望在於我們都能調整對空調的期望,改變自己的使用行為。

比如,大樓管理者可以增加悶熱建築物里的空氣流通,提高舒適度。夏天,人們可以穿輕便、寬鬆的服裝去上班,而不必帶着毛衣以防氣溫太低。建築師也可以使用隔熱的材料來設計辦公大樓,並且讓人們可以打開窗戶,更好的利用自然通風。

《涼意漸失》(Losing Our Cool)的作者斯坦·考克斯(Stan Cox)建議,重新使用室內空調,這樣我們就能只給那些真正有人使用的空間降溫。他認為,雖然人們已經習慣在溫度較低的辦公室工作,但他們能夠經過自身調適,適應溫度稍高的環境。

沃戈基表示,在辦公室,華氏75度以上,80度以下的室溫是可以的。田邊表示,睡覺時(裸睡),如果開着電風扇,華氏84度左右的室溫較為舒適。

這些建議比美國的溫度標準高出很多,這凸顯了各地區在溫度偏好方面的文化差異。

西瓦克說,“許多美國人認為夏季最舒適的室內溫度是華氏70度,而大多數歐洲人認為這個溫度太低,不舒服。”

田邊表示,不幸的是,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在內的許多熱帶地區都與美國一樣,偏愛低溫,越涼越好。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在紐約應該有台空調,那在孟買的人也該有。所以需要慢慢說服人們,做出新選擇。

沃戈基表示,“我們需要讓人們知道,除了打開空調之外,還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保持溫度舒適,大家要合理地使用空調。” 沃戈基接受採訪時住在新加坡的公寓里,他直至深夜仍開着窗戶,形成室內對流風,降低室溫。

他開始給我講述歐盟(European Union)怎樣幾乎是強迫公司減少空調的使用,制定規則,要求新建大樓達到嚴格的能源使用標準。

我在紐約的家裡聽着他的介紹,那是一個濕熱的周日上午。鑒於我們的話題,我關掉了空調,室溫是85度左右。我無法集中注意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