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2012

誠信、專業、創新、當責,CEO賦予巨變時代新意義

10位知名學者與執行長,針對經理人的四大核心價值──誠信、專業、創新、當責,進行演講與對談。「專業、創新、責任、關懷」原是經理人月刊2004年的創刊宗旨;但歷經金融風暴、綠能環保、數位變革、歐美衰退、中國崛起等巨變,專業經理人的角色與定位,是否有重新調整的必要?講者們皆以親身經驗與真實案例,將這八個字落實成可以執行的經營心法!

誠信──該做的事,說到做到

保護「吹哨者」,不讓漏洞變醜聞

今年4月,擁有1000家飯店、2萬5000名員工的中國知名連鎖飯店格林豪泰,爆出「毛巾門」醜聞。由於加盟主的管理疏失,員工偷懶取巧,竟把擦完馬桶的毛巾拿去擦水杯,結果被媒體踢爆,引發一片撻伐。
反省此事,格林豪泰集團董事長徐曙光認為,依照標準作業程序(SOP),杯子應該是用消毒箱烘乾,不會用毛巾擦,媒體不該為單一員工的不誠實,抹煞整個組織的信譽。
但他也坦承,由於服務業員工流動率高、組織缺乏足夠時間塑造正確價值觀,使得員工做出脫序行為的機率大增。
但員工上萬個,主管只有幾位,如何使員工勇於當個「吹哨者」,說出組織裡的違規行為?
「想克服不誠信,先要讓環境變透明,」徐曙光制訂了一則規範:投訴同事或主管不當行為的員工,3個月內不得辭退。「這可以縮小資訊失真的程度,」他認為,這使總部得到許多來自基層的真實意見,得以在小漏洞變成大問題之前,即時補救。
徐曙光說,「毛巾門」雖然嚴重打擊了士氣,但很快就有員工提議,以後提供給客人的水杯,員工必需自己先喝一口,代表整個組織仍相當重視「誠信」的價值,而此舉也使酒店贏回顧客的肯定。

實踐誠信,是無限可能的起點

中國「黑心商品」新聞頻傳,引發民眾對企業誠信的質疑;但城邦出版集團執行長何飛鵬認為,「誠信是Step by Step達成的,」而企業對誠信的重視程度,正好反映了商業環境的演進。
以台灣為例,曾任財經記者多年的何飛鵬觀察,1950~1980年代是「勝者為王時期」,「當時是經濟的序幕戰,只要不違法,都可以做!」他描述,當時的社會氛圍是「賺得到錢就是本事」,誠信只是口號,不是行動。
1980年後,則進入「正規軍作戰期」。這個階段,許多企業已開始穩定獲利,經營者也開始思考:在開名車、穿名牌彰顯個人成就之餘,經營層次也該從「管理方法」提升到「管理心法」,不只要符合法律和社會觀感,更要超越道德標準。 因為,管理方法只能管「看得見的事」,但管理心法卻能改變「看不見的事」。如果能使員工打從心裡相信「客人是尊貴的、工作是他賜給我的」,就不會發生用擦馬桶的毛巾擦客人水杯的意外。
2000年之後,台灣躍升到「誠信實踐期」,許多經營者已經找出「管理內心」的方法,開始以實際行動建立價值信仰;其中,最極端的標竿人物,便是王品董事長戴勝益。
何飛鵬舉例,王品集團沒有公務車,員工洽公都開自己的車。原來,王品的財務制度透明而即時,員工知道現在省下的每一塊錢都會轉化成利潤,到了月底,自己就能分得其中的33%。當組織裡的每一個人,都信仰誠信的價值觀時,管理成本就能降到最低。何飛鵬直言,「不用制度管,用價值觀管,是最高境界!」 弔詭的是,經營者都希望雇用誠信的員工,殊不知,企業通往誠信的最後一哩路,其實正是老闆自己。因此最後,何飛鵬呼籲,誠信不是代價,它是無限可能;誠信,「才能真正使人身心安頓、賺錢賺得很快樂!」

追求誠信,卻贏得財富與成就

以誠信、儉樸形象著稱的王品集團董事戴勝益,自曝也曾是個開名車、穿名牌、每天還有造型師幫忙整理髮型的「紈褲子弟」。但14年前,有一個人改變了他,這個人就是徐媽媽。
徐媽媽是王品旗下餐廳的一位臨時洗碗工。她身高不到150公分、不識一個大字,看見主管就忍不住發抖。很多人欺負她,明明該給200元薪水,卻只塞了100元就打發她走,徐媽媽總是敢怒不敢言。
一直到了王品集團工作後,她第一次領到自己應得的薪水,「謝謝,我這輩子第一次感覺在做人……」,她告訴戴勝益。
徐媽媽一個月薪水只有1萬元,卻得養一家人。因此每個月,戴勝益會自掏腰包,偷偷匯5000元到她的戶頭。但這樣仍舊不夠基本生活所需,所以徐媽媽每天晚上下班後,還要背著一只帆布袋,撿空瓶罐賣錢。
3個月後的一個深夜,徐媽媽為了撿拾一個快車道上的空瓶,被小貨車奪去了生命。
這個噩耗帶給戴勝益非常大的震撼,「如果有一天,我跟徐媽媽同時走出餐廳,她是背著帆布袋去撿空罐,我卻有司機幫我開車門。這樣,同仁看在眼裡還會尊敬我嗎?」
想通後,他立刻辭退司機和造型師,開始穿平價衣物,拉近與員工的距離。
演講當天,他穿的便是平價的600元白色POLO衫與800元的黑色牛仔褲。
改變了自己,戴勝益還想凝聚一個有共同價值觀的團隊,他於是制訂出以誠信、儉樸為核心的「王品憲法」與「龜毛家族」等企業規範。
其中,最獨特的條文包括「不用仿冒品」「不崇尚名貴品牌」「購車不超過150萬元」「不雇用主管四等親內員工」等,從董事長到基層員工所有人都必須遵守,沒有例外。
追求誠信,誠信卻帶來財富與成就,恐怕是戴勝益當初始料未及的收穫。

創新──同樣的事,用不同方法去做

在最不好的環境下,反而能看得更遠

2012年是全球倍感壓力的一年,甚至連成長火車頭中國都減緩了下來。
「這不是件非常大的壞事,」網易執行長丁磊樂觀地說。網易去年營收約75億人民幣,是中國規模數一數二的入口網站;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掛牌的股價,也維持60美元以上,在所有上市中國網站公司中,排名第二。
丁磊的樂觀,來自於經歷過更巨大的衝擊。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成立才3年的網易,曾一年虧損2億人民幣,一度因財務問題遭那斯達克停止交易。
「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收穫,」丁磊說,當公司遭逢巨變,他沒日沒夜、絞盡腦汁在思考的是「我為什麼要創辦這家公司?」「我要怎麼改變現狀?」「我能為用戶做什麼事?」最後,他花了6個月,參考許多做法、不斷微調後,決定把過度依賴廣告的營收,調整成「網路手機簡訊」與「網路遊戲」並進的雙箭頭策略。
當年用來救命的錦囊,今天已經成為公司的金牛。網易自製多款大受好評的線上遊戲如《大話西遊》,並代理熱門國外遊戲《魔獸世界》,近年來網路遊戲的收入,始終維持營收的85%以上。「在最不好的環境下,反而能看得更遠!」丁磊扭轉劣勢的經驗證明,回歸初心,就是最好的決策。

獨特社會文化,確保創新不被「山寨」

你是否想過,率先踏入電子商務的不是零售巨人沃爾瑪(Walmart),而是原生網路公司?為什麼許多創新都不是來自產業龍頭,而來自「外行人」?
「要創新,一定先要有勇氣相信,有時候真的『全世界都錯了』!」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自己就是「外行人創新」的案例──他是報紙編輯出身,卻打造出台灣第一個承諾「24小時到貨」的電子商務網站PChome他認為,受限於固有產業經驗,「內行人」通常不相信創新的答案其實近在咫尺;相對「單純」的外行人,往往較有勇氣突破限制。比如說,傳統3C品牌無法想像,怎麼會有顧客想要一台「沒有鍵盤的電腦」?偏偏蘋果(Apple)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就敢拿掉鍵盤,最後創造出iPad。
許多人認為,美國挾軟、硬體技術優勢,因而成為重要的創新發源地,但詹宏志並不完全同意這個看法。在成立兩年內、營收就到達10億美元的團購網站Groupon,就是個技術門檻較低的創新案例。只是,低技術門檻的網站在獲得消費者熱烈回應後,往往難逃被模仿的命運,Groupon也不例外,在中國甚至一夕間冒出上千個「山寨網站」。特別的是,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團購網站在短暫風潮過後,很快就落入難以為繼的窘境。
詹宏志分析,由於Groupon是由「group」與「coupon」兩個字結合而成,因此被稱為「團購」;事實上,Groupon演化自美國的「折價券(coupon)經濟」,這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文化。
原來,許多美國家庭的周末重要活動,就是剪報紙上的超市折價券。比如說,原價一盒3.99元的雞腿,使用折價券只要1.99元。折價券是超市的重要集客手法,決定採購者最後決定光顧哪家超市,它帶來的商機不只是一盒雞腿,還有其他一同結帳的商品。
因此,折價券也是超市與顧客雙贏的行銷手法:顧客買到了便宜商品,超市則賺到了消費者為了特惠商品而順道消費的商品收入。唯一的風險是,超市花錢在報紙上刊登折價券時,並無法預期能吸引多少顧客;如果刊登成本是1000元,卻只引來10位顧客,一張折價券的成本高達100元,成本就相當高。但在Groupon,當消費者埋單時,商家才需要支付費用給Groupon,行銷的風險也隨之降低。
然而,離開了美國,折價券文化就變了樣。在許多國家,Groupon淪為商家衝高短期營業額的工具:一個號稱原價200元的商品,在Groupon上只要100元就買得到。在消費者眼中,這種「好康」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滯銷品,另一種則是次級品。「長期來看,這種商業型態會出問題,因為一定有人會被騙,」詹宏志點出Groupon負面新聞頻傳的原因。但這個案例也說明了,除了技術,獨特的社會文化也可能是創新難被模仿的關鍵。

專業──領域專長、管理能力兼備

適應環境變動,「1.3技能」才夠用

紅星美凱龍創辦人車建新的故事,是中國最常被討論的創業傳奇之一。對於自己清貧的出身,他毫不隱瞞:中學畢業就當木工學徒,20歲跟親戚借了600元做成第一筆家具生意,26年後成就了中國最大的家具家飾連鎖,擁有100個大型賣場。
但是當公司規模愈來愈大、員工愈來愈多,隔閡卻愈來愈大:新加入的大學生員工,與原本的中學生員工水火不容;大學生笑初中生沒知識,初中生則嫌大學生沒技術。車建新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打造「學習型組織」──他號召大學生學技術,同時鼓勵初中生學知識,把壁壘分明的文化銜接起來,「電腦都要升級,人的知識若不升級,就不會有位置。」
學習,不僅能形成共識,也是邁向專業的基礎。可能是因為16歲就離開學校,車建新格外重視學習,甚至自創一套學習理論「1.3技能」。
他認為,過去,職場工作者只要學會一項專業,就可以用個幾十年;現在,一項專業不夠用,還要有第二、甚至第三專長,才能適應環境變動。
至於第二與第三專長要學到多專精呢?車建新認為,只要做到主要專長的0.3就足夠。比如說一位財務經理人,如果具有基本法律知識,就擁有「1.3技能」;若再加上一些行銷經驗,就擁有了「1.6技能」(1.3+0.3),將更符合時代潮流。

解決問題的那條線,得畫在企業的未來

專業的價值有多大?TCL集團總裁薄連明說了一個美國知名電機專家史坦梅茲(Charles Proteus Steinmetz)的小故事:
有一天,福特(Ford)車廠的生產線機台發生故障,專家們都找不出原因,於是只好請來史坦梅茲。他左瞧右瞧,最後在一個機台外殼上、用粉筆畫了一條線。他告訴廠方,「請維修人員在我畫線的地方打開機殼,把裡面的線拆開16圈,就沒問題了!」
問題順利解決之後,福特車廠收到一張高達1萬美元的帳單。由於當時工人月薪只有5美元,車廠便請史坦梅茲提供帳單明細。上面只有兩行字:
用粉筆畫一條線:1美元
知道在哪裡畫線:9999美元 「經理人的專業核心,就是解決問題。」薄連明認為,過去經理人面對的問題較單純,「把線畫在機箱上就可以解決」;但現代經理人同時面對內外部環境的複雜與不確定,「解決問題的那條線,得畫在企業的未來」。
2004年,TCL就爆發了一個攸關未來存亡的大問題。當時,這家 8年營收複合成長率45%的成長型企業,因購併兩家法國公司,急速落入虧損,2年累積虧損人民幣30億。整個公司內部,從董事長李東生到基層員工都在反省,「我們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是策略、是結構、還是企業文化?」
最後,薄連明提出一個思考架構──「鑽石模型」(【附圖】),從公司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三大面向,設計出一份有十多道問題的問卷,讓所有同仁填寫、找尋病兆。最後發現,問題應出在組織文化,「我們企業文化,和治理結構與戰略的改變不相匹配。」
為了救亡圖存,2006年6月,TCL展開長達18個月的組織變革。李東生更親自撰寫了一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文章──〈鷹的重生〉,以激勵同仁、凝聚共識。 文章中,他先描述中年老鷹,必須歷經150天自敲嘴喙、拔腳爪、啄羽毛的痛苦歷程,才能重獲未來30年自由飛翔的能力,「由此更加深深體會到TCL此次文化變革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接著,他逐一細數自己在這幾年中犯的錯誤,包括他沒有即時下決心處理人事問題,導致組織士氣低落、創新精神不再;但為了使企業蛻變,他必須做出痛苦的決定。
「改變世界最短的途徑,就是改變自己!」薄連明回憶,這篇文章引發了內部的急迫感,再加上一連串改革措施與團隊再造;2007年,TCL終於重新開始獲利,今年營收也預期成長20%。TCL能重啟成長曲線,專業經理人在未來畫下的那一條線,不啻是關鍵。

融入「顧客價值」,是專業的起點

為什麼統一超總能看見別人看不到的需求,搶先一步推出新商品和新服務?徐重仁將這種超商人的專業能力稱為「融入顧客情境」:經理人應時時把自己當成一個消費者,思考「我需要什麼?」「我喜歡什麼?」當你真心喜歡這項商品或服務時,才能將它提供給顧客。
「融入顧客價值」是統一超每位同仁必備的專業,也是產生遠見的起點。 徐重仁認為,只要經常接觸顧客和市場,就會從經驗中產生一種直覺,這就是「直感力」;接著,再仔細觀察市場、顧客行為與生活形態的改變,創造出一個未來的商業環境,這則是「洞察力」,也是產生遠見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統一流通次集團就靠著這個嚴謹的訓練架構,從內部培養了47位總經理。徐重仁強調,只要有熱忱、專心學習、加上能「融入顧客價值」,即使是來自於廣告、法律等不同背景的經理人,也能成為總經理級的零售業人才。

當責──當仁不讓,責無旁貸

當責是道德責任,不是法律責任

衛哲曾是中國專業經理人界的明日之星:大學畢業後,他從小祕書開始做起,31歲就當上中國B&Q最年輕的總裁;38歲被阿里巴巴集團挖角,成為全球最大B2B網站阿里巴巴的CEO。
衛哲常告訴媒體「這是我最後一份工作」「我也是阿里巴巴創辦人、別再叫我專業經理人」,言猶在耳,他卻碰上嚴重的企業醜聞。
2011年2月,阿里巴巴爆出業務員與兩千多家客戶掛勾的內控漏洞。衛哲雖然未直接涉案,但立刻宣布辭職。
當時,公司有幾十個人犯法、還有上百人雖未參與但知情不報。「在社會上,這叫『道德淪喪』;在公司裡,叫『價值觀缺失』,」衛哲認為,這種情形下,執行長就算沒有違法,也必須辭職展現擔當。
「當責(accountability),當的是道德的責任,不是法律的責任,」他重申信念。 但醜聞絲毫沒有打亂衛哲的腳步。離職兩個月後,他就獲得包含前東家馬雲在內的數十位經營者支持,成立創投嘉禦基金。
從專業經理人升格成創業家,衛哲對於「當責」的認知,也開始產生變化。「創業者對企業的責任看得比較長遠,經理人通常比較短期,」他用「老師vs.學生」和「父親vs.兒子」,來比較其中微妙的差異。
做為「老師」,通常只希望學生不要在學校摔跤、考試成績高一點,就算盡到責任;但「父親」期望通常比較遠大,為了讓兒子學會騎腳踏車,摔跤也沒關係,成績也不是最重要,因為「如何在社會上立足」,才是關鍵。 衛哲曾認為,Google把「不作惡(Do No Evil)」做為企業口號,乍聽之下標準有點低;但創業後卻發現,「企業當責」遠比想像中困難。
「當你在灰色地帶多跨一步、利潤就多10倍的時候,還能不能守住『不作惡』?」他反問在場三百多位聽眾。
由於頻頻被問起「你們基金投資的價值觀底線是什麼?」衛哲也發展出一套「兒子評斷法」:「我會自問,『這家公司,我願不願意讓我的兒子使用它的服務或產品?兒子長大後,我願不願意讓他來這裡工作?』」
這位兩個小男孩的父親,在心中畫下一條深刻的底線:山寨產品公司,不投;線上遊戲公司,不投。「如果不放心,為什麼還要投資這家公司?怎麼面對『別人的兒子』?」
衛哲認為,把「專業經理人」拆成三部分來看,「專業」是「技術」,「經理」是「管理」,「人」則是「道德」;「做專業經理人,首先得做一個優秀的『人』,」他強調,無論是經理人或創業家,都該找出承擔責任的標準與勇氣,而不該把「法律」做為狡辯卸責的藉口。

不只做完,還要「做對」「做好」

「當責,就是比負責還要負責,」《當責》作者張文隆簡單明瞭地指出「accountability」(當責)的定義。
從「成果」的角度來看,「responsibility」(責任)指的是「執行責任」,只要「做完」就好;「accountability」卻是「成果責任」,不只要做完,還要「做對」「做好」。
張文隆舉例,如果你是一名收發室行政人員,「負責」就是「把重要信件用限時掛號寄出」;但若要提升層次到「當責」,則要在隔天打電話給收件人,確認是否收到;萬一沒有收到,還要設法彌補過失。
從「承諾」的角度來看,負責,是對自己許下承諾;當責,則還要對別人許下承諾。
比如說,許多員工認為自己每天早上8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假日還偶爾加班,「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這只做到負責。如果你每天工作11小時,該給主管的報告卻無法準時交、幫同事做的專案也不能如期完成,依然有嚴重缺失。
因此張文隆認為,當責,就是「為了多一點成果,多走一哩路」(One More Ounce,Or One More Mile),往責任範圍之外的工作多擴充一點。經理人如果能做到「個人」的當責,就能夠進一步把這種強烈的信念,擴展到團隊、公司、甚至社會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