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著名小說「乞丐與王子」,描寫王子與小乞丐互換身分的故事;乞丐與王子正是庶民與權貴的兩個極端,而連勝文與柯文哲的對決,一個想擺脫權貴標籤,一個強調他很庶民,究竟誰權貴誰庶民?與其看出身,不如觀內心,權貴者若如王子走進底層,體驗苦難,就能淬煉出庶民的心;反之,若躲在華廈話唬爛,那就是空嘴哺舌。
引發熱烈回響的KANO是屬於庶民的電影,它演繹庶民集體締造的奇蹟,彰顯逆境奮鬥的普世觀,是小人物實現夢想的藍本,觀眾很受感動,但有心人卻想扣上「親日」的帽子,不過監製魏德聖拍過浴血抗日的「賽德克.巴萊」,這頂帽子戴不到他頭上。但從反KANO的一連串攻勢,庶民已警覺到一股勢力正蠢蠢欲動。
從賽德克.巴萊到KANO,剛好是從仇日到友日。清帝國割讓台灣後,台灣人「仇日」,進而群起「抗日」,因不敵而「順日」,但日本退出後台灣人並不仇日,甚至在日本大地震時創下世界第一的捐款,這種「友日」現象,外來統治者完全無法體會。
在歷史的另一頁,台灣人脫離日本後原本「友中」,卻因目睹種種不堪而「厭中」,又因無力抵抗槍砲而低頭「順中」,近年眼見統治者一心想把台灣給「送中」,反對被併吞的台灣庶民才憤而「仇中」。
從仇日到友日,從友中到仇中,台灣庶民的心情變遷,兩岸的統治者永遠不會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