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2014

中國“新中產階級”的崛起

華爾街日報 汪佳佳
什麼是中產階級?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給出過這樣粗略的定義:“你會有足夠大的房子,可以供養你的家庭子女,醫療有保障,退休金也有保障。”似乎按照這個標準,並不難達到。然而精明的商家又怎麼會同意?他們精心的通過各種廣告塑造在大眾心目中的中產階級的形象,按照廣告商和媒體所描繪的畫面,中產階級應該居住在中高檔社區的大房子裡,開著中高檔的私人轎車,衣著光鮮靚麗,經常環球旅行的精英人群。

但在年輕的人眼裡,有一股強大的勢力在崛起,那就是新中產階級。這是以30歲-40歲左右為基礎的一個強大族群。物質的豐富讓他們內心深處有強烈的安全感,同時,良好的教育也讓他們保持工作上的強烈進取心。他們普遍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生活品位,熱愛旅行,健身,甚至開始摒棄傳統的麻將,開始邁入德州撲克的大軍。

Allen是上海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34歲,他認為自己是標準的中產階級,有一套不動產,但算不上豪宅,去年剛把跟了自己好幾年的尼桑小陽光換成英菲尼迪,從硬件上屬於有房有車一族。軟件上,Allen也酷愛奢侈品,不過他不會像土豪一樣動不動就在專賣店一擲千金,會在去歐洲度假的時候在當地的outlets淘上幾件不做的單品,也會在迪拜的購物中心買到打對折的豪華手表。

Monica是北京的一名自由撰稿人,32歲,曾經也是電視台的副導演,時尚人士,月光族,雖然自由撰稿人收入不是十分的穩定,但她也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畢竟,婚姻的穩定讓她的先生承擔了家庭的主要開支,同樣她也有一套房產和代步的車。還養了一條憨厚的法國鬥牛犬,為旅遊雜志撰稿,讓她時常有機會免費去國外度假,爬過智利的雪山,也去過南澳大利亞的葡萄酒產地。但是去年的一次東南亞旅行讓她感覺糟透了,因為同去的旅行團裡有幾個四十多歲的土豪,“他們的確比較有錢,但是品味糟透了。”對,在Monica眼裡,沒有品味的那一群有錢人,絕對不是中產階級,而是“土豪”,而且“土”的成分佔比更濃一點而已。

注意,金錢不是劃分中產階級的唯一標準。否則即使物質上達到了標準,他們也會毫不客氣的把你踢到隔壁的“土豪”階層。盡管如此,新中產階級還是有一套潛在的物質標準──他們必須要在所在的城市擁有一套80平米以上的不動產,以及十萬元以上代步的車。這是最起碼的安全感。至於年收入,十五萬元是一個可以參考的分界線。當然,是從職場上用自己的知識和勞動所獲取的報酬,而不是富二代用老爸留給自己的三百萬零花錢賺出來的利息。

工作之外,新中產階級熱愛旅行,當然不是去香港購物那種老式的套路。他們更偏好自助式旅行,不會跟風《泰口》去清邁騎大象吃海鮮,但會去菲律賓去學潛水看小醜魚和鯨鯊;不會去香港的中環排隊買LV,但是會去日本的青山原宿以及韓國的首爾選購當季的潮牌;即使去歐美也開始選擇自駕遊,體驗加州一號公路的神奇風景,或者去中東土耳其座熱氣球俯瞰那篇魔鬼般壯闊的大地。

生活中,新中產階級熱愛運動,你可以不打高爾夫,但是至少每周堅持去跑一次步或者遊一次泳;不用去川藏登山從高度上証明自己,至少可以參加戶外的徒步,在工作之余近距離體驗大自然。新中產階級也熱愛時尚,不是提一款限量版的奢侈品包,以及腰帶上露出一個“H”標記就是時尚,是一個幹淨清爽的發型,健康的膚色以及得體的衣著。

新中產階級也熱愛環保和慈善,當然不是像土豪陳光標一樣去災區作秀,而是堅持從我做起,小到愛護流浪貓,不亂扔垃圾,減少塑料用品的使用,甚至自發性組織一些小型的慈善活動,幫助重病的患者以及災區的孤兒。

總之,他們有歸屬感、安全感以及自信,相信自己是這個社會的一分子,哪怕遇到挫折也認為可以克服過去,憑借自己的雙手一定可以找到被認可的工作。他們潛意識裡認為自己鶴立雞群,自信這世界屬於他們,也堅信自己在這繁華都市定有安全的離身之所。即使偶爾也會為網絡上的一些醜惡面的曝光而感到憤怒,但始終會覺得正義會戰勝邪惡,一切總會雨過天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