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2014

政府該思考人民需要怎樣的未來

在馬政府心不甘、情不願下,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終於代表政府正式宣布核四「停工」,林義雄的禁食與反核團體的公民抗爭,暫時獲致了這個初步結果,下一步應該積極由人民共同主導的議題,至少應該包括三者:替代能源應該如何鞭策政府加速推動發展?核四廠現址應該如何另做更妥善有效的利用?此外,公投法「雙二分之一」門檻,完全限縮憲法所賦予的直接民權基本權利,必須持續要求朝野立委兌現修法承諾,以還權於民。

「不停建核四,為下一代保留選擇權利」,應該被視為是馬英九與江宜樺政策路線招致人民推翻後的唾面自乾之詞。原因在於,利用鈾︱二三五分裂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來發電的核能運用,在一九七○年代因石油危機開始廣泛盛行至今,隨著人類對科技的不斷認識以及文明的累進,乃至於對核電廠意外造成的浩劫與核廢料終極處理困境的反省,早就走上了另一條分岔路。

英國「經濟學人」二○一二年已經以〈核能是個失敗的夢〉為題,開始探討核電的高風險與實質的高成本,而美國做為全球最大的核能發電國,國境幅員遼闊,近年來數州卻紛紛提前除役關閉核電廠,或改裝為汽電共生、燃氣、燃煤廠,更不用談德國等歐洲諸國由政府帶頭,有計畫地另闢能源出路的先驅例證。

台灣的公民素質力遠優於政府領導力,歷經服貿、核四這兩次密集且大起的人民行動,業已得到確認。因此,今後該思考的是,人民需要什麼樣的台灣與未來,而不是聽從政府少數人的既定指揮安排。基此,行政院宣稱將召開全國能源會議,從議題設定、成員組成,公民有權積極主張,這次會議,不宜再探討已屬過去式的核四,而在於網羅真正的專家與充分的公民參與,來確立今後國家有關替代能源的配置。

核四至今未運轉,將核四與經濟掛勾,自始就是假議題。昨日政府宣布核四停工後,國發會主委管中閔第一時間說:短期內不會對經濟產生立即的影響,就是「一個官字兩個口」的立即顯影,全都是他們在說。至於未來會不會影響經濟發展的潛力,其實端視於政府是否正確作為,責任在政府。

以德國為例,該國再生能源法自二○○○年實施以來,政府是否提供相關產業補貼以協助降低成本,即與太陽能、風力的投資規模形成正相關;而二○一一年福島災變後,梅克爾政府宣示二○二二年要完成去核化,關閉全國十七座核電廠,再生能源所佔電量的比重有序上升,去年已經達到二十五%,甚至太陽能發電的成本,現在已經降低到與核電相當。足見一個國家的發展方向與策略,絕對會影響這個國家的形貌,不存在不擁抱落伍能源就會衰敗的歪理,總統與閣揆要給下一代保留一個落伍能源選擇權的說法,既是可怕的無知,也是藐視人民的智慧。

現代公民既已指出台灣需要致力追求保衛土地的安全能源,今後除了節約不浪費能源,對於核四廠如何轉利用,需要主動提出對案,這不但是減少損失,也是對封存、停工的消極性作為進行顛覆,如果政府想拖延或擺爛,那麼就繼續由人民來帶領這些怠惰的公僕。

「停建核四、還權於民」是這次廢核運動的主要訴求,前者需要靠永續停工來確保達成,後者則仍遭當權者極度顢頇的違憲抵制,公民投票此一途徑,不僅在於核四個案,也關係到公民對所有公共政策的參與程度,因此不容許主政者以高門檻妄加剝奪,有關調降公投門檻的未續志業,與核四停工是兩回事,民間與輿論要不止歇地對國會展現民意,如果連國民黨籍基隆市長都已經認知︰調降公投門檻是全民共識,這還會不是社會的意見主流?

這個國家的病徵已經很清楚,馬江政權不僅站在人民的對立面,同時也站在改革的對立面,為政者的話語失去公信力,即代表失去了領航的正當性,新公民時代已經來臨,也必須就此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