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14

認同的艱難

認同是種奇怪的情緒,非常難以解釋,甚至無關理性,常常也非常強烈。許多人認同蔣家和國民黨,因為他們是一起長大的,一起奔波於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一起煎熬過戰爭的殘酷,一起經歷過時代的風雨。因此建立起強烈的認同,這種認同是不可能打破的,也不需要質疑的。

至於台灣人的認同,那就複雜得多,有些人認同族群,有些人認同地域,有些人認同宗教。政治上有些人認同藍營派系,有些人認同綠營系統。但這些認同都不強烈,最主要但最隱諱的其實是經濟價值認同。

台灣人作為移民後代,貧窮是最大的恐懼,生存是最大的堅持。現今大部分中年人都經歷過戰後的物資緊縮,經歷過農業社會轉型的失落,也都多少嘗過苦盡甘來的滋味。在政治上,從二等國民逐漸提升地位的經驗也是每個人點滴在心頭。

這樣的生命背景,讓台灣人的政治偶像認同集中在貧困出身、透過一己之力奮發向上、終而功成名就者。阿扁就是例子,他幼年喪父、親族無恃,全憑自己努力考上台大取得律師資格,才得以在社會上立足,進而光宗耀祖。

但更典型的例子,更和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契合的,是林義雄。他也是由寡母帶大的孤兒,考上律師後,不以溫飽為滿足,進而參與社會改革。在省議會時代即以正義感博得大眾信任,被推舉為美麗島雜誌社領袖之一。但他在美麗島事件後的遭遇,卻讓半生奮鬥一夜盡燬,不僅自己被捕入獄,甚至連寡母、幼女都不能倖免,慘遭殺戮。

林義雄出獄後,並沒有積極投入當時風起雲湧的反對運動,也從未利用自身的悲情遭遇訴諸權力,反而在許多次關鍵時刻翻轉立場以自己的生命經歷壓制同黨同志的激烈行動。當然他更從未像阿扁那樣謀取個人私利。

林的一生顛簸伶仃,大起大落後無怨無悔,感恩內斂是他最為人熟悉的形象。雖然三十年來不曾參選不曾展現過被政治人物視為聖杯的「人氣」,但他在台灣人心中的認同絕不是人氣那樣的東西,也不是任何其他政治人物可以類比的,甚至不是一整個黨可以相較的。他的人生就是台灣人自己的人生,他的命運就是台灣人自己的命運。

馬江能理解自己的中國認同,但顯然不理解台灣人的林義雄認同。即使把林義雄和鄭南榕相提並論也是絕大的誤解。這樣的無知讓執政當局在面對禁食抗爭時,完全失去評估戰局的能力,或者說他們完全往錯誤的方向、用錯誤的思考去處理,去應對。

林義雄昨天做了禮拜,今天回宜蘭祭祖,人生七十,只欠一死,似乎是他已經有了將死的覺悟。人都希望善終,都不願意自己在臨老時還要受盡苦痛。如果這次他出了事,那會是台灣人自己的親身的苦痛。這種苦痛是無法排解的,其結局將如司馬文武所說,只會有「動亂」一種而已。是否真的如此?我希望這問題永遠沒有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