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信雄
筆者曾留學日本,因此常被友人或學生問及:日本的防災技術遍及世界一百廿幾個國家,為何每次水災的死傷如此慘烈?也曾遭同事譏諷,你學什麼水土保持?每次颱風來襲,還不是死傷這麼多人?
筆者因而常提及台灣、日本與香港的自然環境,與歐美等大陸地區截然不同;歐美等大陸地區,在山區與社區之間,往往有長而大面積的河川或森林等緩衝帶存在,因此山區的洪水較不至於直接衝擊山下社區。反觀台灣、日本與香港等地區,則普遍缺乏此種緩衝帶,甚至「與天爭地」,沿著山麓發展社區,有的社區還蓋在山谷的出水口,因此山區洪水便直擊下游社區,由此次廣島水災的空照可見一斑。
近年來,台北市政府大地工程處前處長林裕益先生,所倡導的在山坡地與社區之間構築類似擋土牆等人工邊坡,並加以編號列管,用以補強緩衝帶之不足,實為全世界首創的明智之舉,值得推廣。
此次廣島的水災也告訴了我們,由於日本的森林將近百分之七十為民有林,為了經濟利益,多為人工林,由於樹齡劃一,根系難免等深,遇到集中而強烈的豪雨,極易造成大面積的土石甚至樹木的流失。為了國土的保安,我們更應推廣具生物多樣性的天然林,否則大面積的平地造林易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由此次廣島、京都與北海道水災的教訓,面對近年來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異常豪雨,期望政府不要等閒視之。
(作者為台灣大學森林系名譽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