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2016

生技創新 勿違道德準則

許英昌

浩鼎雙盲事件引發是否牽涉到利益迴避或輸送,已引起社會矚目,行為是否違法應由司法機關處理以昭公信,然而一切皆無法否定中研院翁啟惠院長在醣科學上的卓越貢獻,但也暴露出幾點重要訊息,包括:產學互動的道德標準何在?誰在領導台灣生技產業?台灣生技業應何去何從?

生技製藥產業乃國家競爭力表徵,研發新抗癌藥物或疫苗更是未來的產業主軸。實務上各大藥廠熱衷於找尋新藥追求最大利益,卻吝於開發,國內實驗室勇於開發新藥,值得稱許;生技公司9成沒有獲利或價值被高估,但浩鼎卻擁有合成醣的高新技術。然而技術移轉入股皆有清楚法源依循,迴避「利益衝突」乃產學互動中最基本的遊戲規則,否則如何杜悠悠之口?又如何維持知識分子的榮耀呢?



1988年華生(James Watson)博士領導人類基因解碼團隊,1992年華生因擁有數家生技公司(例如Amgen、默克、Glaxo等)股票,這些公司和政府研究單位既競爭又合作,華生職位上的決策勢必影響該公司股價,他沒有迴避「利益衝突」,最後不得不離開夢幻團隊。

在台灣,誰在領導生技產業?過去30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生技製藥產業,從中草藥、臨床試驗中心到生醫園區、鑽石方案等大手筆計畫推出,卻也面臨見樹不見林、科技無法深耕的困境。民間企業則朝製造學名藥、生醫服務及養生保健等進入障礙不高、退出門檻低的方向發展。多年來台灣累積基礎生命科學實力,無法突顯於生技製藥產業上的競爭力,反觀韓國、中國及新加坡已急起直追,這是政策上無法定一或是領導者的無心與無能呢?

過去出問題的公司,不乏和海外學人有關,只知向台灣要錢,似乎皆是同樣模式:一、買不到主流科技,只好引進國外非主流技術,再包裝加入台灣元素。二、說服政府開發基金介入。三、加上民間資金名人加持組成,再加以炒作。但誰在穿針引線?誰在做誠信調查?誰在把關?誰又知道!舉個例子,以色列了解內在優勢,策略上專注開發奈米醫學,僅花費1億多元台幣,結合無線傳輸、影像等高新科技,研發出「膠囊內視鏡」,瓦士曼研究院也達成科技產業化使命。由此可知科技生根必得來自本土。

台灣該如何推動生技製藥產業發展呢?筆者建議:

第一、回歸加強基礎醫學研究,從基因及蛋白質組研究中,專注國內常見疾病,找出新生物標定物,配合電子產業,開發新試劑及儀器。

第二、開發藥物應以知識經濟為主軸,朝學名藥差異化或舊藥新用上思考,以增加附加價值,發揮國內學習能力佳、製藥品質高及成本控制優的長處。

第三、引進國外大藥廠及人才技術平台,藉以帶動國內研發、製造、行銷水平。

第四、訓練領導與管理人才,了解產業需求、學界技術及政府政策,整合產業價值鏈認知。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有兩事物我越思考越覺得神奇,心中也越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台灣科學界需要改革,包括在創新、創意及創業上,同時更應維持高標準的道德競爭力。(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