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2013

狂犬病防疫大作戰

金傳春台灣狂犬病在防檢局、家畜衛生試驗所(家衛所)與地方動物防治所的戮力下,現有的流行病學知:(一)鼬獾為主要的感染宿主;(二)狂犬病毒因鼬獾分布與地理屏障之差異而分3群;(三)其他動物僅見錢鼠的低陽性率(1/59)。然而鼬獾的狂犬病毒抗體盛行率為何?蝙蝠在傳播中是否有角色,又此不同3群病毒是否能感染犬、貓?多久易發病及其傳播力為何?未來流行走向為何?均是眾所關切的焦點。  以流行病學角度來看,鼬獾感染盛行率與感染死亡率因缺分母較難確切掌握所有可能的「高」風險區。因此防治策略應首重保護高風險人群(山區居民、狩獵者及所有防治人員)。其次是教育部與專業團體宜推廣狂犬病的有效防制作為,包括家犬是最佳的防疫尖兵,飼主隨意棄離反徒增意料不到的風險與未來防疫困難,尤應盡早提升犬貓狂犬疫苗接種率至85%以上(高風險區需達95%以上),並教導兒童、老人、行動不便者與高風險人群的最佳預防之道。另在鼬獾死亡數高的台灣中部,宜建立動物的「主動」症候群偵測系統,包括其異常行為,建置地理資訊系統的空間資訊數據,隨時動態比對該區的流浪/家養犬貓的疫苗接種率,全盤掌握未來可能的防疫漏洞與風險。  最重要的是狂犬病的防疫需短、中、長程計畫,且每階段應有可度量的目標與策略,此在天花全球根絕、美洲最先撲滅小兒麻痺、非洲麻疹病例數驟降及台灣瘧疾撲滅,均是全力合作成果。  狂犬病防疫的短期目標是高風險區的犬貓與高危險人群的狂犬疫苗覆蓋率達95%以上,及民眾應認識6風險動物(鼬獾、白鼻心、麝香貓、黃鼠狼、食蟹獴及石虎)的棲息處、行為及咬傷後妥善處理至少達9成以上,另需定期對獸醫/野生動物捕捉/防疫人員追蹤狂犬病毒等人畜共通傳染病抗體,並廣邀動保、環保、獸醫/畜牧、原住民團體加入狂犬病防疫志願軍,得知流浪犬貓與鼬獾重疊的分布;及制定最壞打算(如不同層級疫情)的各種防疫策略與明確作為。此外,宜建立高、低風險區的中樞神經系統(如痙攣、麻痺)在有、無動物咬傷的發生率各為何?  中期做法是增高植入動物晶片的完成率,掌控狂犬病毒的流行病學特徵與未來趨向,建置具國際水準的動物安全第三級實驗室,提升家衛所的防疫研發力與國際化防疫年輕人才。  長期做法是消滅山區的狂犬病毒。現雖已成立狂犬病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但多為衛福部與農委會忙碌,因鼬獾喜吃廚餘,實有必要強化環保署、教育部、內政部等的跨部會合作,眾志成城。如登革防疫,讓台灣防疫回饋亞洲與全球衛生。(作者為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