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2013
台電無代價的虧損伊於胡底
經濟部宣布十月電價調漲,漲幅低於稍早宣布的幅度,並針對家庭及小商店拉高了不調漲的度數門檻,使一千多萬民生用戶免受漲價之苦。新方案充分照顧了民生用戶的感受,而調整偏低的工業用電,也多少有合理化的用心。但從大局看,台灣電價維持「亞鄰最低價」卻無助競爭力,台電瀕臨倒閉的危機依舊存在,電力結構還是「賣一度虧一度」。
台電之所以陷入今天動彈不得的處境,除了核四的燙手山芋外,主要是電業自由化及綠色能源風潮在推動上的瞎子摸象。在台灣扭曲的政商環境下,任何立意良好的政策都引來無恥政客的鯨吞蠶食;長期扮演利益轉換「大水庫」角色的國營事業則被當成禁臠,導致台電的虧損劇增。若不實事求是,直接針對病灶下手,調漲電價只是聊勝於無。
其實,電價該不該調,民眾心中自有一把尺。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該繳的費用不會不繳;而若是國際燃料價格上漲,每個用戶再痛也得付。問題是,主導費率調整的經濟部、台電公司必須誠實告訴社會大眾:我們的電價是貴或便宜,究竟是怎麼算的?台電團隊確實盡到了有效而負責的經營嗎?
正當反核聲浪高漲,最該討論的,就是使用不同燃料所產生的電力,對電價有何影響?偏偏這部份的討論,卻遭到政客的操弄和誤導。他們一味空泛地談安全,撇開國際燃料價格上漲的事實不談;一味指責核能危險,卻不說天然氣的價格高出幾倍,乃至對電價影響如何。在野黨毫不在乎自己執政時如何撥款核四要求趕工,卻把核四一舉推給執政黨的無能,也導致民眾對電價調升的政治化與情緒化反應。
能源價格長期未能合理化,加上國營事業長期不在乎「虧損遞移」,是造成台電虧損到「黑洞」般難以填補的原因。反正主事者滿六十五歲退休,虧損列入帳面移交,又不計入個人經營績效;在這種情況下,績效好又如何?虧損累累又如何?
這次漲價,一年可為台電挹注五百億元收入;但即使如此,台電仍無法解脫瀕臨破產的命運。以今年父親節當天高溫達三十九點三度的供電環境看,台電備轉容量隨時可能不足而導致斷電,這是民眾必須了解的危機。因此,用電戶再不滿意電價,也該了解在火線上冒險搶修線路的基層台電員工有多辛苦。必須提醒的是,當天的電力,是靠著高價的燃氣發電撐場面,綠色能源風電的比率根本不到百分之一。面對這樣的事實,國人不能偏聽那些口頭反核者隨意吹噓綠能神效的氣球。
基載電力結構惡化,是台電最難解的問題。以台灣的供電環境,核電、燃煤、火力等所謂「做苦工」的基載電力,必須要達到六成五,才可能達成供電的穩定與低廉。但現在的情況是,基載電力僅勉強達到四成,夏天超載的用電都必須仰賴高價的氣渦輪、燃油供應。因此,細看這次電價方案,台電「虧本經營」的景況,其實沒有任何改變。
再者,一些時空環境已經變化的政策,也必須要大修。例如,工業用電的低價優惠,高附加價值產業並不買帳,而依賴低電價的產業,卻因此長期缺乏節能更新動機。成本達三塊多、卻只售不到一元的離峰電價,造成鑄鐵、染整等低附加價值產業不肯撤走或轉型,這說得過去嗎?
這次漲價調得小心翼翼,其結果,必然是政府要以納稅的人錢來補貼台電的虧損。這除使政府赤字益形惡化,更將產生全民補貼能源使用大戶的不公不義問題;而台灣電價遠低於國際水準,也將不斷降低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警覺。
台灣電價偏低,其實民眾都瞭解,也願意負擔合理的電價來達成產業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遺憾的是,政府和台電對電價諱莫如深,造成電力價格始終不透明、低附加價值產業無法汰換。而台電從「光榮慘業」淪為「必要之惡」,這種無代價的虧損,伊於胡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