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2013
中國難遏土壤污染
紐約時報 吳海燕 在越來越多的人質疑中國官方的一份耗資10億元的土壤調查報告結果遲遲得不到公布之際,8月16日,中國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一次全國環保廳局長會議上說,中國將抓緊公布土壤污染調查情況。
早在2006年,當時還是國家環保總局局長的周生賢就稱,中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相當嚴峻。
所以,從2006年開始,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啟動全國首次土壤污染普查,到2010年,耗資已達10億元,但調查結果一直未被公布。
公眾急於知道花費巨額公共財政進行調查的結果。但此前,中國仍以涉密為由拒絕公布數據。
今年1月30日,北京的一位律師董正偉向環境保護部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方法和數據信息,他還要求環保部公開全國土壤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方法信息。一個月後,環保部給他出具了一份《環境保護部政府信息公開告知書》,告知書說:「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信息屬於國家秘密,不予公開」。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在接受採訪時分析,環保部門之所以不願意公布調查數據,可能之一是因為調查數據太嚴重,擔心社會恐慌;原因之二是牽涉到眾多的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
正在輿論不斷批評環保部門信息不透明的時候,今年7月份,廣東省率先公開了該省土壤污染數據。這些數據顯示了珠三角這一中國工業發達地區土壤污染的嚴重情況。根據公布的數據,珠三角地區28%的土壤重金屬超標,汞超標最高,其次就是鎘和砷。其中,廣州白雲區、佛山、南海、新會等地區污染情況比較嚴重,超標超過50%。三級和劣三級土壤佔到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面積的22.8%。
廣東省公布的數據並非環保部上述調查的一部分。廣東省國土資源部透露,此次調查由國土資源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合作開展,始於2006年1月6日,2012年6月完成,歷時6年多。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環境資源學院教授吳啟堂接受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時說:「中國目前土壤污染達到了何種程度,目前沒有全國性的權威的公開的數據,因此也只能估計中國受污染的耕地面積。」
根據中科院生態所2012年發佈的研究報告,目前中國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近2000萬公頃,大約相當於12個北京市的大小。周生賢在2006年7月份全國土壤污染防治會議上也公開過一組數據: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佔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佔中國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告訴紐約時報中文網說:「土壤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質一般可分為有機污染物、重金屬、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污染四種。而土壤中的重金屬能被植物吸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因而公眾對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也最為關心。"
國土資源部在2011年發佈過數據稱,全國每年僅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1000多萬噸,另外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每年也多達1200萬噸,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足以每年多養活4000多萬人。
2013年5月,中國廣東省發現大量湖南省產的含鎘毒大米,一度引起轟動。鎘是一種重金屬元素,在冶金、塑料、電子等行業非常重要,土壤鎘污染主要來自採礦、冶煉行業。人長期使用鎘大米,會對腎臟和骨骼產生危害。
「水稻是一種富集鎘的作物,如果土壤中鎘的含量超過相應標準,即使是很低的濃度,也會導致水稻的鎘含量超標。」中國土壤學會理事、廣東省人大常委萬洪富告訴紐約時報中文網。
早在2007年,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的教授潘根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全國六個地區(華東、東北、華中、西南、華南和華北)縣級以上市場隨機採購大米樣品100多個,隨後的專業檢測結果顯示,抽查樣品的10%存在鎘超標。
潘根興接受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說:「耕地重金屬污染主要來源於工業「三廢」、燃煤大氣降塵、汽車尾氣、廢舊手機等電子產品廢棄物、含重金屬農藥化肥、非法採礦、冶煉排廢等。」
在潘根興看來,過去多年單純追求經濟發展、輕視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造成了中國土壤污染日益嚴重。
根據2012年8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節能減排「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中國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68.1%上升到70.9%,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增長過快。
潘根興說:「中國長期高增長、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對自然的掠奪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長期以來,土壤被認為是公共資源,可以隨意掠奪、隨意污染。」
綠色和平國際組織污染防治項目經理馬天傑接受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時認為,土壤治理第一步是停止新的污染進入土壤,切斷污染源,再來討論如何治理已造成的污染。接受採訪時,他正帶領團隊進行土壤污染的實地調查,他們的最新調查發現,中國一些地區的土壤污染面積還在繼續擴大。
馬天傑說:「如果一邊在治理污染,一邊還在製造新的污染。會事倍功半,修復治理所用的納稅人的錢將是無底洞。」
萬洪富曾到中國的一些地方進行調查,他也發現土壤污染仍在繼續,且沒有人對污染承擔責任。
吳啟堂也分析,現在土壤污染難以治理,關鍵原因之一是權責不分明,土壤污染了誰負責治理費用不明確,誰負責監督不明確,甚至連是否要治理也不明確。他建議,中國應儘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確權責關係。
目前,中國土壤污染相關的法律分散在《憲法》、《刑法》、《土地管理法》、《土地復墾條例》、《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缺乏可操作性。北京、浙江、遼寧瀋陽和重慶等地方政府出台過針對農田、場地的土壤修復的地方法規。但對於相關責任方若不作為,應承擔何種處罰,在這些地方法規中也沒有得到明確。
紐約時報中文網就調查數據公布、中國未來是否會出台一部專門的《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問題向國土資源部和環保部發出約訪函件,但兩大部委的新聞處相關負責人均拒絕置評。
土壤污染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在中國食品質量事故頻發的背景下,陳能場認為即使官方公布現有數據,也僅僅是停留在數字層面。他說:「有效數據要跟食物安全掛鈎,要有已明確定位的地理空間概念。」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