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2013

啃老族,蹭住多久才算久?

華爾街日報 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許多年輕人都投靠父母以尋求幫助。他們搬回了家,住在自己以前住過的臥室裡。直到他們覺得自己經濟狀況穩定、足夠自己養活自己了,這樣的日子才算有個盡頭。 其中也有一些年輕人,幾年後仍住在父母那裡。 你的孩子是不是賴在你家太久了?最近的一些研究已用數字說明了這一趨勢。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分析發現,2012年,18歲至31歲之間的成年人搬回家住的人數比例已攀升至36%──為40年來最高。房地產網站Trulia發布的另一項報告則表明,新建家庭的增長已經趨緩,部分原因是這一代人不願從父母家中搬出去住。 大學畢業五年後。房地產經紀商Coldwell Banker Real Estate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一項新的調查,在訪問了2,000多名美國人後得出了這一結論。 五年是受訪父母表示的可以接受子女與自己同住的年頭的平均值。 這也是千禧一代──即現年在18到34歲之間的人──認為的與父母同住的時間極限值。 有一些父母則不會就願意跟子女同住多久設定一個期限:24%的受訪父母認為,成年子女想在家住多久就住多久,他們對此沒有意見。 越來越多的孩子與父母同住的時日漸長,這個現象是情有可原的,與Coldwell Banker一同開展了此項調查的心理治療師羅比﹒路德維格(Robi Ludwig)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有些千禧一代的孩子初涉社會,又身負巨額的助學貸款。而社會提供給他們的工作常常是臨時差事或是兼職工作。”在過去,作為一名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會令其滋生出羞恥感,但現在這些現實因素幫他們消除了這種感覺。 路德維格說,感覺現在的27歲相當於以前的18歲。 與父母同住時日之久,超出預期 這就是梅雷迪思﹒英格爾(Meredith Ingle)在畢業之際沒有多想便搬回家去住的原因。那一年是2008年,她畢業那個班的就業率為60%,而她則回到家鄉去找工作。 在那之前,英格爾從未想象過和父母同住的情形,直到她搬回去,她才真正體會到。 英格爾的計劃是:在為未來存錢的同時,也要還清學生貸款和其他一些債務。一開始,她的父母對她搬回家住非常興奮。等到近三年之後她搬離父母家時,每個人都很開心。 英格爾說:“要不是我老是幾個月內就被辭退或失業的話,我應該會早點兒搬出來的。” 現年30歲的英格爾說,她至少有五個朋友現在還住在父母家。 盡管在家多呆一段時日能夠讓年輕人在徹底搬離父母家之前在經濟上站穩腳跟,但蹭住這種形式不論是對子女還是父母,都會有一些潛在的問題。 路德維格說:“有一點要說的是,這種模式是不健康的。”這些在家住的孩子是在走回頭路,推遲踏上“真實世界”的旅程,而他們的父母則可能會掏出自己的退休金來接濟子女。 路德維格表示,隨著經濟日益強勁,子女呆在家裡的情況可能不會再有那麼普遍,而與父母同住的時日也可能將縮短。 盡管如此,這些千禧一代的孩子與父母關系親近是眾所周知的。這就使他們更不易離家──即使是在就業市場形勢對他們更為利好的情況下。 路德維格說:“能夠促使千禧一代搬出父母家的部分原因就是爭吵。但這些孩子卻又指望他們的父母為自己出謀劃策。和睦相處將使這一切更為輕鬆。” 為了最好的結果,要設定預期 路德維格說:“那些考慮這樣的安排──或者說已有一位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家庭需要設定一個預期,以確保孩子不會在家呆得太久。” 她說:“父母可以向孩子強調對於他們的期望:要往前走,並要有目的地利用好這段時間。回家住是一次暫停,但它是一次有目的的停頓。” 據Coldwell Banker的這項調查,70%的美國人認為,有太多與父母同住的成年人正在逃避責任,65%的人稱,在大學畢業後住在父母家的年輕人中,有太多的人住的時間超出了父母樂意收留他們的時間。 但有80%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成年子女正為買房而攢錢的話,讓他們住在家裡倒也無妨;92%的人稱,孩子們應該幫著幹點家務活兒;82%的人說,他們應該付房租;65%的人認為,一旦成年子女找到工作就該搬出去住。 設定清晰的目標,並最終能在住了適當久的時間之後搬出去,這對每一個人的自尊和自信都至關重要。 路德維格說:“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有長足長進的人自我感覺會更好,父母也會為那些能夠在這個現實世界上取得成功的子女而感到驕傲。” Amy Hoak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