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2013

轉基因黃金大米引發的全球論戰

紐約時報Amy Harmon 本月一個晴朗的早晨,在菲律賓比科爾地區,400名抗議者推倒了一片農田四周高高的圍欄,將田裡種植的轉基因禾苗連根拔起。 這些禾苗若能長到開花時節,在一般穀物顆粒呈現白色的部分,它們會出現顯眼的黃色。這是因為作物中加入了來自玉米及一種細菌的基因,使得它成為同類中僅有的可以產生β-胡蘿蔔素的品種。β-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來源。開發人員把它稱為「黃金大米」(Golden Rice)。 8月8日這場破壞行動的參與者們擔心的是,黃金大米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不可預知的風險,而最終只會讓大型農用化工企業受益。這也正是長期以來的轉基因農作物利弊爭議中的一種常見的抱怨。為此,一些美國人提出,如果食品中有成分來自經實驗室進行DNA調整的農作物,那麼必須標註「轉基因」(GMO)。這些擔憂還在近幾年引發了其他針對轉基因農作物試驗田的類似襲擊。這些農作物包括,法國開發的一種可抗致死性植物病毒的葡萄、澳大利亞的一種血糖生成指數較低的小麥,及美國俄勒岡州培育的可抗除草劑的甜菜。 「我們不希望自己,特別是我們的孩子被用來做試驗,」一個牽頭抗議的務農者告訴菲律賓的報紙Remate。 但是,還未進入推廣階段就在2000年登上《時代》周刊(Time Magazine)封面的黃金大米和目前廣泛使用的其他轉基因農作物不同。那些農作物或是能抵抗孟山都(Monsanto)和其他化學品公司出售的除草劑,或能抗蟲害,這些特性對農民有益,對消費者並無直接益處。 目前,菲律賓政府即將就是否允許黃金大米在剩下四塊試驗田基礎上擴大種植規模做出決定,而這又擴展了該項技術利弊討論的維度。 黃金大米不屬於任何公司,而是由一家非營利組織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研發的,目的是為菲律賓,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提供一種新的維生素A來源。菲律賓多數家庭從米飯中攝取大部分熱量,而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地區有一半人口每天以米飯為主食。每年,關鍵營養物質的缺乏造成25萬至50萬名兒童失明。亞洲及非洲有幾百萬人受到影響。這種營養不良還會損害免疫系統,以至於每年有200萬人死於本不應致命的疾病。 對試驗田的破壞以及該行動背後的理由讓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群情激奮,他們開始反駁這種轉基因技術損害健康和環境的說法。在數千名科學家簽名支持的黃金大米請願書上,科學家們對於如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這類倡導組織表示出了極大憤慨。在他們看來,這些組織同時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利用了人們對於轉基因的不當恐懼。還有一些科學家則利用其它渠道向美國美食愛好者和菲律賓務農者傳達對於轉基因農作物的廣泛科學共識,那就是轉基因農作物本質上並不比其它農作物更具危害性,這是可以通過可靠測試來驗證的。 他們認為,這不僅與強化水稻的未來休戚相關,更關乎這項技術是否可以得到合理評估,而該技術存在提高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營養水平的可能性。 「關於轉基因農作物,有太多的錯誤信息被人們當作事實,」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自然科學學院院長、基因及生物學教授邁克爾·D·普魯加南(Michael D. Purugganan)說。為消除人們對於健康威脅的擔心,他為菲律賓媒體機構GMA 在線新聞(GMA News Online)的科普欄目撰文:「添加的可生成維生素的基因並不是什麼人工生產的奇怪物質,」他寫道,「胡蘿蔔、倭瓜和其他瓜類作物中都有同樣的基因。」 普魯加南研究的是植物進化,並不從事轉基因農作物研究,之前也從未參與過關於轉基因作物利弊的公眾討論。但成長於馬尼拉中產階級家庭的他感到,必須要就黃金大米發表意見。「西方世界之所以批評轉基因作物,主要是由於他們不了解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有多麼糟糕,」他說。 一些轉基因作物的擁護者認為,若不是被反對者出於毫無根據的恐懼混為一談,很多更重要的問題更容易得到解決,如在徹底解決飢餓和營養不良問題的進程中,生物科技應該佔有何等的優先地位,以及如何避免相關技術被少數公司所壟斷。 「科學家該站起來吶喊了,『不要再散布謊言,不要再散布恐懼,』發起請願的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教授尼娜·V·費德洛羅夫(Nina V. Fedoroff)說。「我們說的是挽救數百萬人生命的問題。」 正是由於這種看似高尚的意圖,質疑黃金大米的生物技術懷疑論者超出了強行破壞田間試驗的抗議人士的範疇。許多國家禁止培育任何轉基因作物。黃金大米在21世紀初首次見諸媒體後,印度的環保主義者凡丹娜·娷瓦(Vandana Shiva)稱之為「特洛伊木馬」,目的是為所有的轉基因作物贏得公眾支持,而這種作物將以犧牲貧窮的務農者和消費者為代價來為跨國企業牟利。 2011年,對農業產業化持批評態度的邁克爾·普蘭(Michael Pollan)撰寫了一篇名為《黃金大謊》(The Great Yellow Hype)的文章。文中認為,黃金大米的研發也許是為了「贏得辯論,而不是為了解決公共健康問題」。他援引的例子是生物技術業打廣告的時候突出這種大米的優點,而要想其中的維生素A達到起作用的劑量,得攝取巨量的大米。 不過,黃金大米後來經過了改良:現如今,一碗大米足以提供健康兒童每日所需的維生素A攝入量的60%。傑拉爾德·巴里(Gerard Barry)是國際水稻研究所的黃金大米項目負責人。必須說明,他曾在孟山都公司任高級科學研究員兼管理人員。他指出,黃金大米如果成功,本可以緩解諸多疾苦,而破壞其名聲的作為是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有些批評人士認為,只需鼓勵貧困家庭食用含β-胡蘿蔔素的蔬果即可。他表示,這些人忽視了實現這一建議所面臨的成本與現實困難。 早在基因工程的起步階段,能產生β-胡蘿蔔素的大米就被認定為具有對全世界的窮人產生最大影響的潛力。這種大米的研究一開始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和歐盟(European Union)的資助。經過10年的研究,到1999年,學術界的科學家英戈·波特里庫斯(Ingo Potrykus)與彼得·拜爾(Peter Beyer)終於通過把水仙和細菌DNA加入水稻基因的方式成功地產出了β-胡蘿蔔素。他們將專利權授予了一家農業公司,條件是該技術及其任何改進都應當免費贈予發展中國家的貧窮務農者。這家公司後來成為了先正達(Syngenta),它保留了在發達國家的專利權,可能將其當作維生素補充劑的替代品推出。後來,先正達的研究者把水仙基因替換為玉米基因,從而改善了β-胡蘿蔔素的產出量。 巴里博士稱,如果黃金大米獲得菲律賓政府的批准,對貧窮的農民而言,將不會比普通大米的成本高,而且他們也可以免費儲存種子並多次種植。根據已知的情況,它不含已知的過敏原或毒素;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指導原則進行的實驗顯示,它產生的新蛋白質能在人工胃液中快速分解。美國的一家實驗室正在進行一項小鼠餵養實驗。黃金大米與其他品種雜交——有時也被稱為「基因污染」——的可能性也已得到研究,結果發現,由於水稻是典型的自交作物,這種可能性有限。而且,黃金大米能產生β-胡蘿蔔素這一點沒有顯示出對可能混合種植的自然品種的生存具有競爭優勢或劣勢。 如果說黃金大米是特洛伊木馬,它也不是唯一的例子。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贊助了黃金大米正在進行的最終測試,還在資助專門針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一些作物的研究,比如,抗病毒木薯(能抵抗常會導致減產三分之一的病毒)、富含鐵元素的香蕉,以及高效利用氮肥的玉米。還有一些組織正在研發抗蟲害豇豆和能產生維生素A的「黃金香蕉」。 除了對大企業控制農業的擔憂,最為廣泛引用的反對轉基因作物的理由或許是,它們可能具有目前尚不為人知的風險。與其他許多決策一樣,是否種植或食用它們的決定將取決於成本效益分析。 世界各地的糧食消費者如何就此作出衡量,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科學美國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在上周的社論中宣稱,「只有贏得公眾的支持,」此類作物才能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綠色和平就對通過轉基因作物補充維生素的好處不屑一顧,並宣稱將繼續反對在農業中使用任何生物技術。該組織菲律賓分部的活動人士丹尼爾·奧坎波(Daniel Ocampo)是這樣說的,「我們寧可謹慎過頭。」 對另外一些人而言,黃金大米等作物緩解疾苦的潛力才是唯一重要的事。在請願書上聯署的墨西哥人哈維爾·德爾加多(Javier Delgado)說,「這項技術可以拯救生命。但錯誤的擔憂會摧毀它。」 Amy Harmon是《紐約時報》的美國國內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