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2014
馬英九豈可逕自決定新世代的生存規則
三三○台灣公民佔領凱道,宣示「開始」之後,馬英九所率領的政府與國民黨,能不能面對問題的本質,具體提出有效化解爭議的回應?是當前台灣多數國人關注的重點。唯有對民意謙卑,他才有機會讓自己由《經濟學人》判定「馬腳茸終將永遠懸吊」的局面中脫困而出。此外,被台灣新世代認知為馬英九「同夥」(gang)的中國,此時同樣亦面臨了「抉擇」,即使鐵齒,也無法諱言:這對兩岸關係今後發展極具關鍵性。
反服貿協議學潮事件,最純粹的描述就是:台灣新世代面對中國威脅的具體化。緣由在於:馬英九今天的決定,任何的後果未來是由新世代來承擔,新世代因此要求必須先詢問他們的意見,決策過程應該透明化以開放全民監督,最低底線,國會的審查機制必須立刻建立。
佔領國會的新世代,這兩週來不斷向權力當局訴說者,不外就是以上這麼簡單的民主原則,這是憲政國家與專制政權最大的分野,馬英九即使要「遊走鹿茸兩端」,也無法迴避這個基本問題。但是,昨天朝野協商第五度破局,國民黨團完全未有「顧全大局」的應有表現,此等對於民意大勢竟末梢麻痺的反應,可以定調:中國綁架了馬英九,馬英九又綁架了國民黨,因此延誤貽害台灣。
若干雲端人士以「全球化」的共同現象,看待台灣新世代的困境,這是只觀表象,不探核心的偏見。「佔領台灣國會」與「佔領美國華爾街」有著複雜性的顯著差異,相同的是,一%與九十九%的分配問題;截然不同的是,國共協議是少數人私相交易來推動,這是反民主問題;導致共謀的結論,不是促進自由競爭的結果,而是製造特許特權的產物,這是不公平問題。因此,服貿協議已經引起台灣社會廣為訾議的,既是過程,也是內容。與其說是「全球化」浪潮,不如說是「中國化」襲擊。
「中國化」有何問題?最近英國路透社所揭露的中國調查中共前政治局常委、政法委書記周永康訊息,可以做為最佳例證。根據報導,本案調查以來已經沒收了周與親信至少九百億人民幣(約台幣四千四百億元)資產,而且已有三百多名周永康親信遭到羈押或訊問。如此令人咋舌的規模,一般咸信仍是冰山一角,僅是專制體制必然集體貪腐的縮影;然中國權貴階級是十四億中國人中的幾趴?背後所顯示的社會深層弊病與矛盾,馬英九要走上模式同化之路,兀自決定台灣新世代的生存規則,這早已不是「全球化」所能涵蓋解釋的。
看到台灣的變局,中國涉台系統從上到下現在肯定是頭殼摸著燒,到處查探到底是怎麼回事?從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近日在廣州「第三屆嶺南論壇」上說:「並不很清楚當前台灣部分民眾是對兩岸服貿協議的本身內容,還是對該協議的討論通過程序存在意見」。看來,中國對三一八、三三○的系列演變,還沒有真正摸到邊。如前所述,程序和內容,確實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但在服貿協議這起風暴上,程序與內容具有因果關聯,因此都出了問題。
從而,也導出了第二個必要的提醒,中國涉台部門在廣為蒐集台灣資訊時,一是對象,如果陷溺在靠中國吃飯的台灣政商學圈打轉,只會強化錯誤,延續誤導,不可能切實了解馬英九主政後所導致「逢中必反」之所以高張的真相。《金融時報》將三三○解讀為「強烈展現許多台灣人對中國深感厭惡,對於擴大與中國經濟整合可能威脅民主深感不安」,豈可無視?二是對策,如果掌握到這次歷史性學潮的核心本質,中南海必須思考:是否要繼續與九趴的政客站在一起、黑箱合謀少數政商的經濟,而與台灣廣大新世代的經濟與前途為敵、對幹,甚至累積仇恨?中國之所以必須面對的「抉擇」在此。這,當然會影響兩岸關係的走向,不單單是這個世代,更將傳遞到下個世代。
對於台灣人民來說,三三○之後,的確是個新的開始,許多的可能性已經不再是想像,而是既存事實。台灣的未來,絕對是要由台灣人自己決定,已經失去統治正當性的馬總統,必須要接受人民的指揮,負隅頑抗下去,烏克蘭前總統之鑑是會一語成讖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