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臺協會》前理事主席(1990年到1995年)白樂崎4月3日日投書英文版的《台北時報》,主張〈美國必須支持自由,而非自由貿易〉。
白樂崎首先向海外觀察家解釋為何會爆發318佔領立法院的行動,何以有大約50萬人在凱道集結,何以《今周刊》民調76.1%贊成「退回重審」,何以《自由時報》民調80%認同先立法監督再審查。臺灣人對事件發展心知肚明,才會激起公民社會、學術界眾多的嚮應支持。
直接的原因是內政委員會召委未經任何實質審查,以30秒時間逕自宣佈通過審議,送立法院院會存查,違背立法院長王金平去年夏天主持朝野協商逐條審查的共識,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人民與政府間的緊張早在更久之前就已經釀成。白樂崎引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達菲(Dafydd Fell)在3月20日的1篇文章〈“Importance of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台灣社會運動的重要性〉,指出「近年來政府未能和社會真心交往(failed to engage)。」
過去數年來政府對公民團體的各種主張都不搭理,讓這些團體深感挫折。
白樂崎引述羅達菲,指出「外人或許很難理解,政府拒絕讓服貿協議接受審查會引起社會這麼大的憤怒。然而,問題根源在社會內部日積月累的張力與挫折。」
白樂崎說,學生抗爭的是台灣民主失能帶給社會的挫折。
白樂崎說,切入當前台灣局勢的另一個角度,是和一個政府體制完全不一樣的大鄰邦之間的自由貿易。很多人將台灣當前的局勢與烏克蘭幾個月前的局勢加以比較。當時的烏克蘭示威群眾也是反對當局想與俄羅斯簽署的經濟協定。台灣的學生與烏克蘭獨立廣場的伙伴一樣,非常憂心此貿易協定以經促統的中國因素:台灣是否還有自由來決定自己的未來?
基於這種顧慮,討論焦慮幾乎不在「自由貿易」,而是這個國家未來還是不是要選擇自由民主。跟加拿大之間簽署這類協定,台灣人很少會反對;但因為中國處心積慮在設計台灣的國人,公眾才會如此緊張。
到底怎樣做才是最好,白樂崎說,應完全由台灣人自己決定。美國也有必要表態全力支持台灣充滿活力的民主,確保台灣人民免受外來強制力的權利,以及自主的決定自己未來。
為協助台灣終結外交孤立,俾繼續成為國際社區中充滿自由精神的一員,白樂崎說,美國需要做更多,台灣才不致於逐漸漂移進中國的政經影響力氛圍。
白樂崎認為,美國必須更審慎地檢視這項貿易協議的意涵。
兩個月前,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發表一篇「對台灣說再見」(Say Goodbye to Taiwan)的文章,活靈活現地描述中國將嘗試以美國支配西半球的方式支配亞洲,北京對台灣戰略地位日漸加緊掌控,將大幅增加中國把軍事力量佈局到西太平洋的能力,這勢必造成南韓、日本與菲律賓鄰近民主國家高度緊張。
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到了關鍵時刻,台灣人對民主的嚮往一定會與北京統治者大一統的圖謀起致命衝突,作者引述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分析:「台灣人」認同從1992年的17.6%來升高到2013年的57.5%。「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在2013年跌到36.1%。純粹是「中國人」認同的比例,只有在1992、1993年高於「台灣人」認同,接著就不斷走下坡,到2013年「中國人」認同只剩3.6%。
另據2011年台灣國家安全調查(Taiwanese National Security Survey)發現,假設中國不會因為台灣宣佈獨立而攻擊台灣,80.2%的台灣人會選擇獨立。另一個近期的民意調查發現,大約80%的台灣人認為台灣與中國是兩個國家。
杜克大學有關「台灣國家安全調查」顯示:12年前,台灣支持統一的高達42%,兩年前,台灣支持統一的降到32.9%,反對統一的高達57.8%。對統獨未表態的從12年前的20%遽減為不到10%。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急於拉近兩岸距離,反而讓台灣人對中國的認同越來越少。
「對台灣說再見」無異「對和平說再見」,這是白樂崎一個月前投書的標題 "Say goodbye to Taiwan, say goodbye to peace"。
為了確保台灣留在自由民主國家陣營,並維持西太平洋的穩定與自由,中國必須不是區域霸權,而是負責任的鄰邦,美國、西歐與亞洲的民主政體,必須實質改善與台灣的政經關係。再不推動「東亞民主共同體( “Community of Democracies in East Asia”)」,那真的會是「對台灣說再見就是對和平說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