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來攘往的捷運淡水站,平均每天有八萬一千多人次進出,年輕一輩可能不曉得,北投至淡水這條捷運路網,曾走過長達九十年的鐵道歷史,可惜淡水支線停駛後,未留下一磚一瓦供人緬懷。淡水區公所將於老街入口廣場營造「火車吃水」意象,期盼找回消逝的鐵道文化與舊有回憶。
殼牌倉庫文化古蹟導覽總召集人羅文德說,西元一八八七年,清朝巡撫劉銘傳開闢基隆到台北鐵路運輸系統,一八九一年完工。一九○八年後,北台灣的國際通商港口從淡水(滬尾)轉移到基隆,基隆成為火車西部幹線起點。
一八九五年台灣進入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為將淡水港上岸的物資運往台北,拆卸基隆至台北段三十六磅英製鐵軌,重新鋪設於淡水到北投段,台灣第一條鐵路支線就此誕生,一九○一年八月二十五日通車,直到一九八八年走入歷史。
羅文德說,現在的省道台二線百年前還是一片農田,淡水到北投仰賴牛車或馬車走山坡羊腸小徑,淡水支線通車後,火車成為北海岸居民通勤、通學及旅外往返的主要工具,淡水站也成為老一輩淡水人生活的一環或一生中必經之地。
他說,早年行駛蒸汽火車,機關車頭燒煤加熱鍋爐中的水產生動力,「母雞帶小雞」般,牽引車廂行進,火車抵達終點淡水站後,就近補充加水,上演「火車吃水」,地點就在今日的中正路老街入口廣場。
淡水區長蔡葉偉表示,原本中正路口交通及行人動線複雜混亂,公所經多年規劃,擬定改善計畫,整建休憩廣場並施作鐵軌,目前正在製作火車頭,打造「火車吃水」意象,盼能勾起淡水人的共同記憶。
一九五六年張鑽傳所拍攝的BK20於淡水火車站前「火車吃水」景象。淡水區公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