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2014

林義雄會是另個受難者嗎?

34年前的2月28日,林義雄的母親與一雙幼女,慘遭殺害。當時因美麗島案被捕,從看守所獲准奔喪的他,含淚在醫院寫下:「爸爸工作忙,陪您們的時間少……看到您們那種歡樂的神情,爸爸就更想為您們去追求一個更完美的社會」。正是這樣的關懷,使他與許多政治受難者一樣,在戒嚴時期前仆後繼地以青春與生命推動了台灣的民主轉型。然而,他們的理想,並未完全實現,台灣的民主體制與政治文化,歷經20多年的發展,仍然存在著許多威權遺緒。林義雄堅持多年的核四公投,正是對威權遺緒的挑戰。

核四的興建是威權統治末期的產物,民主化初期國民黨挾國會多數,以違反民主程序的方式編列核四預算,在在都顯示這個政策欠缺民主討論的基礎。公投本是民主社會中強化代議政治的體制,因為這樣的制度設計,會讓代議士在為人民做出決定時,更為謹慎。然而,鳥籠公投的設計,不但無法強化代議政治,反而限縮人民權利。在核四議題上,人民對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早就隨著政策的不透明、官學並未利益迴避、核四包商層出不窮的爆料而消失殆盡,馬政府所謂的「安檢」前提根本不存在一般人心目中。


凸顯民主失靈危機

核四議題,已經到了不以合理的方式進行公投,無法平息爭議的時刻,然而,這個議題至今無法以合理方式進行公投,凸顯的正是台灣民主失靈的深層危機。
從林義雄以無限期絕食要求停建核四以來,有輿論批評他以一己之軀綁架民主,使政策失去「理性討論」的空間,並不可取。我們必須嚴正指出,政策論辯與執行工具從來就不掌握在無權力者手上,林之所為,至多是以自我傷害的非暴力抗爭形式,表達理念,引發社會重視。
真正綁架核四政策討論空間的,是握有行政與立法權的馬英九總統與江宜樺院長。他們不僅不顧歷次民調高漲的廢除核四民意,甚至對於北北基逃生圈的藍營縣市長與民代提出之停建、下修公投門檻、先封存等彈性處理方案,也寸步不讓。馬政府持續堅持不符合民主原則的公投高門檻,使人民的政策偏好變動無從展示,利用制度缺陷將代議民主絕對化為唯一的民意表達管道,綁架議題討論的始作俑者正是不願以合理體制來面對民意的政府。
儘管有零星藍委表達不同意見,但多數執政黨立委半自甘於將自己的政治生命與將成明日黃花的馬江緊密連結,放棄自身應該面對民意的職責,他們可能尚未理解,林先生若真的為核四殉難,他們今日只聽黨意不顧民意的作為,也會同受譴責。林義雄若真走向悲劇性的結束,非但核四難題不會隨之消失,反而會使得原本就脆弱的社會互信更加惡化分裂,這難道是藍營政治人物所追求的台灣未來嗎?

分裂和解迫在眉睫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戰後的最大傷痛,林宅血案同樣發生在二二八,對於老人與小孩近乎滅門的殺害,是國民黨威權統治下最黑暗最缺乏人性的作為。如果林先生在當年血案發生地的義光教會,發生不測,將會為台灣的二二八集體記憶,增添新的傷痛。如果林義雄真的因核四而殉難,馬總統未來還有什麼立場出席二二八的相關活動?迫在眉睫的台灣分裂或和解之途,就在馬總統的一念之間。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成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