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運20多天來,台灣社會太陽花盛開,學生們終於決定在周四晚上6時步出議場。這一場學運最大貢獻,是讓國人關注到服貿議題對台灣方方面面的衝擊,同時也深化探討層次,這些學生讓我們警醒,服貿不只是一紙經濟協議,同時牽涉到生活方式、文化價值甚至台灣主體性的維繫,更牽涉到我們對下一世代許諾怎樣的未來。
即便局限在經濟層次的探討,多天來正反雙方所揭露的,讓我們知道服貿其實沒有政府講得那麼好,也沒有反對方說得那麼壞。雖說經濟學通常鼓勵簽訂貿易協定來促進自由貿易,但整體社會獲益並不代表個別團體獲益,已有許多研究指出,自由貿易助長貧富分化,社會菁英通常在自由貿易中獲利;相反的,普羅大眾則需忍受自由貿易衝擊。如何在談判中增加優勢產業利基,降低弱勢產業衝擊,則是貿易談判中最困難地方。
簽訂過程缺乏配套
比起國外那種錙銖必較的談判,這次台灣和中國簽訂服貿過程相當短促且缺乏配套。不但事前沒邀請不同產業商量如何降低衝擊,也沒針對弱勢產業損失估算補償金額。僅籠統宣示分十年編列總額982億元基金來救濟弱勢產業,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此措施安慰成分居多。為何這麼說?因為以台灣財政困窘情況來看,這救濟很可能成為看得到吃不到的芭樂票。馬英九總統上任來一共舉債超過1兆8247億元,中央政府舉債已達GDP的38.6%,距離債務上限40.6%只剩2個百分點(約是2727億元),按這舉債速度,明年政府若不調高舉債上限,政府預算恐怕就編不出來,到時候最可能是受益產業荷包飽飽,受害產業苦水滿肚。
因此我們呼籲政府在宣傳服貿好處同時,應負責任的先籌措救濟弱勢產業基金,具體做法可在通過服貿協議前,先通過財政部所提中期「財政健全方案」,理由有四。第一,該方案中三個主要措施:將金融營業稅由2%調高5%,新增個人所得稅級距,兩稅合一抵免金額減半,這些影響多半是高所得對象。而這些對象本來就是貿易協定最大受益者。第二、財政健全方案本來就是行政院施政目標,按理通過只是時間問題,不會打亂政府施政順序。第三,這方案預計每年能增加稅收700億元。假使政府能從新增稅收中固定提撥補償基金,弱勢產業才能在簽訂服貿「確保」保障。
財政健全提高信任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次服貿爭議反映出民眾對政府政策的不信任,馬政府與其要求金融業力挺服貿,還不如說服金融業接受營業稅提高。先通過財政健全方案,能宣告將來服貿利益也會循此模式共享,方能有效提高民眾對政府信任。
春雨霏霏,乍暖還寒,學運也邁入其生命周期的末段,這段時間激發我們對全球化、民主、法治、世代正義諸多反省,回到服貿議題本身上,倘若在目的、策略上,加入服貿若真是全球化世界求生存的最可能選項,那麼當學生點破「國王沒穿新衣」,大人們責無旁貸需接下學生的棒;惟有更全面、更嚴謹地完備整體配套措施,這樣才可能留給街頭、議場的孩子們,一個可生存、可持續,最重要的是更公平的未來。
連賢明 政大財稅系教授
楊泰興 資深媒體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