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震華
曾幾何時,「萬物都漲,只有薪水不漲」已經成為台灣人的口頭禪;除了經常佔據媒體版面,也成為揶揄政府施政無能、教育體系失能的利器。
然而,對於薪水不漲的原因為何,卻不見深入而完整的研究。眾說紛紜之下,產官學似乎也無意深究其原委,遂逐漸成為大家茶餘飯後同病相憐的「問候語」。其實,十多年來薪水不漲有各種原因,屬於國際大環境者或許政府無能為力,但屬於我國獨有的個別因素,其實是可以對症下藥扭轉趨勢的。
首先,薪水十餘年不漲的主因,是國際間「有效勞動供給」(筆者定義為有能力在國際市場爭取訂單的勞工)大幅增加的結果。試想,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下,俄羅斯的1.4億人、東歐九國的1.5億人,加上在同年經濟改革的印度10億人,以及較早進行改革的中國大陸13億人和越南的0.7億人,全部約27億人都加入了市場經濟,開始爭取國際的投資和貿易出口之下,對其他的25億人(當時全球52億人)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事實上,上述的13國從1997年到2011年的15年間,經濟生產成長了409%,遠遠超過高所得經濟體(包括台灣)的90%;而在2006∼2013年期間高所得經濟體的平均年經濟成長率更以1.2%遠遠落後於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的平均6.2%。
建議年度調薪比率
上述「有效勞動供給」大幅增加,並須搭配「資本自由移動」的配套,才對高所得經濟體產生如此巨大的殺傷力。而資本自由移動,恰好是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眾多國家解除金融管制的後果;但勞工卻還是無法自由移動,就產生了資本可以到上述國家追求利潤、獲利率逐漸上升,高所得經濟體的勞工相對缺乏資本搭配來提高生產力,只能面對薪資無法提升的窘境。主計總處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1992∼2012年間,台灣資本報酬佔國內生產的比重由29.3%提高到32.9%,勞動報酬的佔比卻由51.7%下滑到46.2%,充分印證了這種現象。
少數擁有優越決策能力的高所得經濟體,例如新加坡和韓國,能夠在施政上不斷地推陳出新,遂能夠超越上述的「宿命」;多數高所得經濟體都無法擺脫這個趨勢,薪資不漲的現象其實在日本、香港、法國、英國等地都有媒體報導,並非台灣獨有現象。
但除了上述大環境之外,還有許多我國獨有的因素:1.許多政策、法規和資源的調整過慢,不少新興服務業受法規抑制,導致投資不振。2.我國工會過去受到政府和企業壓抑而發展不足,無力進行有效的勞資議價。3.勞動市場資訊不透明,缺乏介紹企業薪資和調薪完整資訊之網站,無法形成企業為爭取人才而提高薪資的良性競爭。4.政府未能積極居間協調勞、資雙方進行年度性的調薪諮商,並將建議調薪比率公布給企業參考遵循。5.教育體系過度管制而缺乏彈性,加上各校畢業生之就業和薪資狀況也不公布、外界無從得知,都讓學校無法跟上市場變化來調整科系,培育市場需要之人才。
上述我國獨有因素都可以對症下藥,行政院應督促相關部會盡速徹底解決。
商業發展研究院
商業政策所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