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柏廷
若看過《有一天》與《南方小羊牧場》,不難發現侯季然導演儒雅的外表只是包裝,內在其實充滿奇思異想。並且,執導劇情片前,《台灣黑電影》、《我的七四七》等長短紀錄片,早已是他的拿手本事。因此,夢田文創製作偶像劇《巷弄裡的那間書店》,由作家楊照擔任製作顧問,配合戲劇主題,蒐羅台灣四十家獨立書店,便邀請侯季然拍攝書店紀錄片,於每集偶像劇片尾播出。
為四十間獨立書店各拍三分鐘短片,感覺是具有挑戰性的龐大工程,侯季然想像它應該「介於廣告與紀錄片之間」,「夢田給我的空間很大,可以根據不同書店打造不同的表現形式。」因著對書店的愛情,他先單兵展開一次壯遊,環島進行田野調查,「就像旅行一樣,一個人,不帶任何攝影器材,純粹拜訪每一家書店,花時間跟書店老闆聊天,實際去看書店長什麼樣子,找出它最真實、最值得的部分。」既如旅行,甜美有之,必然也有辛苦的一面?「拍紀錄片最重要的是『素材』和『觀點』。因為主題是獨立書店,『素材』本身就很豐富,反而是選擇用什麼『觀點』切入比較花時間。譬如說有很多書店都是老屋改造,但不可能每一部影片都採用相同的角度。」面對此類略帶文學性的題材,他也不免擔心「電視觀眾」會難以消化,於是少談抽象的「空間」,改而介紹「書店老闆」,使之更貼近生活,「開書店,就是一種特別的『生活方式』,介紹『人』給觀眾認識,會更容易有繼續看下去的動力。」
四十間書店在侯季然的注視下,展現殊異風景,有老闆對著鏡頭侃侃而談書店精神者,如「小間書菜」或「旅人書房」;也有整部短片只透過光影映襯,無對白或旁述者,如「草祭二手書店」或「Room A」。談及拍攝過程的精采軼事,侯季然眼神驀地刷亮,語速自徐緩調校為快,「最有趣的,就是與各家書店老闆接觸,譬如『阿維書店』的老闆很high,電話裡的聲音很高亢,我們實地去訪問他時,還現場唱起歌來;恆春『春成書店』的老闆親自帶我們去聽當地國寶級彈唱藝人張日貴唱歌;此外,像台北『古今書廊』、花蓮『舊書舖子』、台南『府城舊冊店』,帶我們去回收場,從垃圾中找出書來,彷彿是去死刑台前搶救那些應該被留下來的書,場景非常魔幻。」在他的觀察中,台灣各地獨立書店確實存在地域差異,更精準地說,每一間書店的所在,都有其「氣質」,比方台中「魚麗人文主題書店」,把廚房跟書店結合在一起,老闆特別關注女性議題,希望協助遭遇家暴、性侵、失婚的女性,「所以那邊不僅是書的中途之家,也是人的中途之家。」或如「洪雅書房」,老闆熱衷社會運動,書店則交給志工看守,「我本來以為開這些書店的人都是很避世的,後來才發現,他們都很努力以書店當做一個據點,推廣心裡覺得對的事情。」
若只能推薦一間書店,侯季然選擇九份「樂伯二手書店」,「老闆在九份開店,但他好比獵人或農夫必須每天打獵、耕種,一定要每天親自收書,收書方式也很特別,都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拍攝那天,他只推著一台推車,從步行,轉捷運,再換火車,然後再搭客運……輾轉在賣書人的家與書店間往返。收書時也非常小心謹慎,彷彿那是一種近乎神聖的作業程序,就算碰到住較高樓層的住戶,也親自徒手搬運。感覺他將這樣的勞力轉換成一種療癒自己的過程,光是拍他走路,就讓人很感動。」
夢田文創將此系列定名為「書店裡的影像詩」,侯季然邀何景窗為片頭題字,「交稿時,何景窗說她心裡想的斷句是『書店裡的影/像詩』,我覺得很有趣。」後因遷就螢幕比例,才調整為「書店裡的/影/像詩」。侯季然將自己當做書店導遊,每一部三分多鐘的短片就像「書店的入口」,閱讀他暖靜鏡頭下種種故事,走訪書店的好奇心總輕輕被喚醒,「希望看完這些短片,會讓人想要實際去拜訪書店,這樣才是對書店最直接、也最好的鼓勵。」
■「書店裡的影像詩」:
bookstore.fanily.com.tw/preview/list.d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