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的房子和它筋疲力盡的主人
居住2015年01月22日
多蒂·凱爾和埃里克·布拉特斯托姆在佛蒙特州修建了一棟環保而可持續的房子,面積5000平方英尺,足以住下他們一整個大家庭。不過,這套房子打理起來很複雜,也很需要人力。
Tony Cenicola/The New York Times
七年前,多蒂·凱爾(Dotty Kyle)和埃里克·布拉特斯托姆(Eric Brattstrom) 賣掉了他們的B&B旅店,過上了退休生活,當時他們對即將修建的新家有着雄心勃勃的計劃。
他們是熱心於環保和社區事務的人,因而想儘可能地增加生活方式的可持續性——理想情況是零能耗,實現能源完全自給自足。此外,由於他們將依靠微薄的固定收入生活,因而需要確保房屋的維護費用比較低廉。
但是,他們又不想犧牲舒適度或居住面積,因此沒有採納建築師的建議,而是執意修建了5000平方英尺(約合465平方米)的房子。這樣一來,所有的兒孫都可以同時住下。他們還堅持買下了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5萬元)的液壓電梯,以便上年紀後腿腳不便時使用。此外,他們還執意建一處獨立公寓,畢竟以後難免有需要請人照料的時候。
室內游泳池只是為了好玩而修的。
「我們賣掉了一家九間卧室的B&B旅店,然後相當於又重建了一個,」說著,78歲的凱爾搖了搖頭,這種事也只有事後才看得明白。
「我犯傻了,造了一棟太複雜、太耗費人力的房子,」與凱爾同齡的布拉特斯托姆說,「只有受虐狂才會喜歡住在這裡。」
雪天在屋頂掃除太陽能板上的冰雪,也是布拉特斯托羅姆和凱爾要做的一個家務活。
Tony Cenicola/The New York Times
·
好消息是,這套房子的維護費用非常低廉。
由於配備了71個光伏電池和八套太陽能熱水器,這套房子的免費能源很充足。事實上,他們入住七年以來,還從沒交過電費,因為他們的產電比耗電還多,還可以將多餘的電量輸回給電網。
由於大部分活計是布拉特斯托姆親自動手做的,用的建材也是就地取材的樹木,因而整個建築群的單位面積成本只有每平方英尺100美元(約合人民幣每平方米6859元);換言之,整棟房子加上車庫及附屬房屋的總造價,就是50至6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09至370萬元)。附屬建築里包括一座雞舍,在冬季,它會採取有機的方式採暖——使用堆肥。
雞舍通過有機方式供暖——採用堆肥。
Tony Cenicola/The New York Times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它們充分表明只要是新奇的可持續生活策略,夫婦倆幾乎都願意在家中嘗試。而這個家,已經變成了他們私人的綠色建築科技孵化器。
布拉特斯托姆是地質學專業出身,在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商業建築經理。他表示,自己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一直對環境工程學感興趣,當時他為了讓家裡有更多的熱水供應,就在屋頂上安裝了一些做工粗糙的自製太陽能板。「最開始那個系統是由銅、膠合板和玻璃組成的。」他說。
不過,他真正開始行動是在讀了阿爾·戈爾(Al Gore)在1992年出版的《瀕臨失衡的地球:生態學及人文精神》(Earth in the Balance: Ecology and the Human Spirit)這本書之後。
如今,他和凱爾主持着他們小鎮的能源委員會。這樣的委員會在佛蒙特州(Vermont)大約有170個,致力於尋求讓州政府完成其能源目標的途徑——在2050年實現90%的可再生能源供應。坐落於韋茨菲爾德(Waitsfield)的著名設計與建築學院Yestermorrow,經常派學生來拜訪布拉特斯托姆,學習他的綠色建築技術:比如他的超級隔熱秘訣、美妙的吊頂結構、厚實的牆壁(有些外牆的厚度超過了一英尺[約合30厘米])。
Yestermorrow的教師蓋倫·布朗(Gaelen Brown)是這對夫婦修建堆肥系統的參謀。他說,夫婦倆的試驗精神讓他「超級震撼」。「多蒂和埃里克很有創造力,思想也很開明,」他說,「並不是你概念里典型的那種房主。」
·
但是,如此充沛的創造力也可能很難把握。幾個月來,凱爾一直在收集照片和圖像,並整理她丈夫潦草的筆記,以便製作一本手冊,來解釋哪些控制桿可以做什麼、在各種季節和天氣條件下應該怎樣組合制熱系統(這些系統包括太陽能電池組;總長1公里、分成15個區的輻射供暖系統;一個木屑顆粒燃燒爐;一座超高效壁爐,可以將熱量通過通風管傳遞到房內各個角落)。
這不是一棟讓你可以說走就走——比如說去佛羅里達州度上一星期假的房子;也很難想像這套房子如果上市出售的話,有誰會買。沒準,也會有人不介意升起和降下56幅隔熱簾,這項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吧。
布拉特斯托姆出門在外的時候,凱爾自己很難打理這處住所,特別是,她得把一包包沉重的木屑顆粒扛起來,倒進燃燒爐里;或者爬上又滑又陡的斜坡,到倉庫上方的屋頂天台掃除太陽能板上的冰雪,讓其能夠有效工作。
「我都開始覺得有點暈了。」她在談到那個特定任務時說。
冬季的綠色植物生長在水培花園裡。燃燒爐以木顆粒為燃料。
Tony Cenicola/The New York Times
今年(2014年——譯註)秋天,布拉特斯托姆又給這個已然錯綜複雜的系統,添了一個新元件:一台適用於寒冷氣候的單壓縮機空氣源熱泵,耗資大約5000美元(約合人民幣3.1萬元),依靠夫婦倆的太陽能電池組供電。
「這些熱泵很適合現在家庭供暖之用,」他說,「尤其是當你家本來就有很多太陽能板的時候。我們就符合這個情況。它們用起來太省錢了。」
他發現,做一名先驅者的問題在於,隨着時間的流逝,更簡單、更省錢的技術會相繼出現。而你一開始做出的選擇,可能在當時是明智的;但一段時間過去後,就開始讓人覺得失策。他的結論是,當初他們五花八門的試驗造就了一堆大雜燴,而非一套精簡、集約的系統。
「現在已經明白了,」他說,「我們走錯了路。」
夫婦倆達成共識,要是以後必須推倒重來,那麼房子要建得比現在小得多——不超過2000平方英尺(約合185.8平方米)。
他們還是會選擇太陽能,但會用它來給布拉特斯托姆新買的熱泵供電,而不會再使用木炭燃燒爐和輻射採暖了,那兩種方式都太慢。等到了最寒冷的幾個月,他們會用丙烷液化氣和制熱空調來補充這個系統。
「如果我們這樣做,再加上跟現在同等級別的強化隔熱和厚實結構,」布拉特斯托姆說,「我們的房子將變得很容易打理,而且,成本幾近於零。」
但是吃一塹長一智,這樣的結果也不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