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百顯
臺灣經濟的自然條件,先天上經濟資源相對匱乏,民生福祉所需依賴外來支援很大,因此,經濟發展對外關係密切,貿易經濟自是經濟成長的重要結構,因而遭受國際經濟景氣的波及也相當明確。經濟發展迄今,有兩個重要因素的理由,讓臺灣經濟必須考慮全球性之佈局,一是國際經濟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變化的影響因應;一是臺灣經濟體依賴中國程度明顯偏高連結關係之安全變數。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包括美歐諸國在海外的產業活動蒙受嚴重打擊,造成全球經濟分工體系的瓦解,許多開發中國家經濟大皆連帶波及,全球經濟呈現衰退不景氣,嚴重的失業與貧富差距相繼在全球諸多國家形成社會問題,而開發中國家情況更形惡化,並有投資過度與汙染嚴重的環境問題。這些全球性經濟現象,先進國家除持續進行區域經濟整合,加促自由貿易協定(FTA)策略外,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工業化國家更採行「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政策,重新重視製造業(實體經濟)及本土化經濟基地,一方面解決失業率過高的問題,一方面取回國際競爭的主導權,遂而影響開發中國家之競爭力而轉向依賴中國。有關這方面之分析,邱俊榮在〈臺灣經濟的全球佈局〉(以下簡稱邱文)說明得很清楚。
回顧近十餘年來的國際經濟發展演變,並對照臺灣之發展關係,2008年金融海嘯造成的全球性經濟衰退是個重要觀察點。
五、六年之前,先進工業化國家由過去傳統的實體製造產業經濟生產模式,調整為以消費需求與金融擴張來支應經濟成長,華爾街繁榮以及美國聯準會Fed的寬鬆政策,便是當時經濟景氣之明證。惟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化的經貿發展趨勢,再度調變為重視傳統製造業的實體生產經濟,歐巴馬的再工業化策略即是說明美國已重回美製品之出口擴張經濟成長模式。全球經濟領頭羊的美國經濟成長策略,回頭傳統之生產經濟路徑,勢必也連帶影響其他國家跟進,而直接衝擊中國產業結構。
這是新近的國際經濟發展變化,這種全球經濟分工體系的結構演變,臺灣當然會受到影響。〈邱文〉指出,面對全球轉變,臺灣經濟若只圖兩岸合作模式,可能會「被鎖在以中國經濟為主的經濟體系」,值得重視。事實上,近年臺灣雖然注意到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趨勢與美國帶領的「新產業革命」,也注重製造業的發展,然而,所推出的「臺商回流計畫」,實際上並沒有成功,政府政策須再檢討。
其次,臺灣經濟已愈來愈依賴中國市場,經濟傾中之政治效果不利臺灣。就區域經濟整合的全球化趨勢,〈邱文〉已把歐美再工業化策略,對包括臺灣在內的全球分工體系會造成長遠性與結構性之影響,分析得很清楚;其中,有兩點效果,認為馬政府「透過中國連結全球」的思維與作法,臺灣「將面對最大的衝擊。」其一,歐美再工業化策略,尤其,美國優勢與巨大市場勢將吸引全球資本,阻緩中國之吸引全球製造業資本;其二,歐美先進國家可能擴大控制對技術輸出,延緩中國產業升級速度。因此,認為「臺灣經濟必須致力連結美歐,並非中國,才能避免更深的邊緣化危機。」此種觀點,符合當前臺灣政經之主流氛圍,政治正確。
臺灣與中國的經濟關係,目前有相當比例的國人有這樣的看法:
臺灣經濟受國際影響甚深,而與中國經濟連結程度明顯較高,故經濟過度傾中,而依過去因兩岸合作的經濟成長模式,很可能會把臺灣困陷在以中國經濟為主的經貿體系(非全球)。尤其全球化下,因中國的阻撓,臺灣對外經濟關係之發展一直被邊緣化。
臺灣面對這種處境,究竟應如何因應,〈邱文〉的主張為:
・臺灣可借鏡全球再工業化以擬定自己的策略,吸引外移製造業回流,以擴張出口,提振內需,作為經濟成長之動力。
・臺灣要建構主體性經濟,必須找出可長可久的發展模式(如以更好的產業結構融入歐美日經濟體系)。
・兩岸ECFA策略使臺灣產業主力(電子資訊產業)上游優勢喪失,導致整個產業外移,更加促落入經濟傾中的「新邊緣化危機」。
・全球經濟整合趨勢,臺灣已被邊緣化,但仍應謹慎選擇適當(競爭程度較小)之FTA,以提高產業技術升級與薪資水準。
・參與由美國主導之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通往亞太自由貿易區(FATAP)路徑具有優勢。
・推動新南向政策以平衡過度傾中。
吾人以為,這些看法與一般國人的見地相合,但所提臺灣之因應尚值得評論或待強化的論述有:
第一、加入TPP是臺灣的百年大計。
加入TPP有助臺商回流及開發高價值市場,但〈邱文〉也認為此方面仍有弱點:
・加入TPP會傷害農業等弱勢產業。
・臺灣無緣參與加入TPP協商。
惟問題是:加入TPP的實質問題是可行性多大?需要時間多久?
若〈邱文〉認為加入TPP係「臺灣的百年大計」,則既是百年大計,但又明知臺灣「無緣參與協商」,則要如何加入?
等待到何時才可參與協商便是國家大事,如若過往,遲遲未能參與之磋跎時間,由誰負責?誰又能負責?
總之,加入TPP究竟如何實現或如何才可期待?若美國不協助,則又如何可寄望於美國?是否仍只能「坐等良機」,束手無策?這些不確定因素都是臺灣的難題。時間是不利於臺灣等待的。
第二、新南向策略可由生產層面擴大內需市場來創造商機。
惟實際問題是:其如何達致(可行性)本身就是個問題,難解或可能無解。
第三、臺灣經濟具備主體性,才能免於中國經濟併吞與全球經濟衰退之傷害。
〈邱文〉認為必須建立以創新驅動之經濟,以達到多元產業全面升級。但實際上,其問題本身也就是問題,難以有效解決。
其餘如政府必須確實檢討當前政策工具以落實創新經濟之效果;傳統業者低成本出口模式難以因應全球經濟變局,需多元、具特色、小而美、客製化,才可勝出;中小企業地位不合理等等意見,皆係政府或業者多年來所碰過的老問題。問題是:這些問題臺灣何以未能解決?何以淪為「老生常談」,可能也是問題。
不過,以上所提這些問題疑點,雖尚有待澄清與解決,但兩岸關係基於中國政治之威脅乃構成臺灣的國安問題,則〈邱文〉所認定需全球佈局之結論,大致上可言之成理。何況,臺灣既然無法擺脫中國威脅,則地緣小國之生存之道,較簡單的選擇,只能求助其敵對大國如美、日、歐盟等之支持,尤其,為了臺灣的自由民主價值。除非中國真的變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