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2013
亞洲金融危機“幽靈”重現
英國 金融時報 喬希•諾布爾 面對2008年危機和西方出口市場下滑,中國出台了史上最大的經濟刺激方案,但這是有代價的。如今,中國正在努力應對刺激的“賬單”:一些經濟學家估算,中國總債務與國內生産總值(GDP)之比已超過200%。
盡管中國是利用債務推動經濟增長的極端案例,但亞洲各國都奉行這一模式。由於出口低迷,央行打開貨幣龍頭,導致家庭和企業借債飆升。
現在,隨着美聯儲(Fed)考慮撤消超寬鬆貨幣政策,亞洲面臨一項新挑戰:應對舉債后的生活。而且,隨着投資者揣測這一轉變的影響,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幽靈又開始浮現。
請點擊放大
“所有這些量化寬鬆(QE)資金導致亞洲出現龐大的信貸膨脹泡沫,”大和資本市場(Daiwa Capital Markets)首席地區經濟學家賴志文(Kevin Lai)表示,“蠢事已經干了,我們只能善后。在這個過程中將出現大量損失……有點像是追加保證金。家庭需要變賣資産。財富將遭受很大破壞。”
不難聽見亞洲金融危機的迴響。2008年以來信貸增長迅速,導致房價上漲,經濟高增長,企業大宗併購交易湧現。Dealogic數據顯示,今年4月,泰國出現了該國史上最大的國內收購案例和公司上市案例。
但分析師警告稱,隨着大量的海外廉價資金退出亞洲各新興經濟體,亞洲可能即將陷入一系列貨幣和信貸危機,這與上世紀90年代的經歷不無相似之處。
目前主要的焦點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上,它們是亞洲經常賬戶赤字最高的兩個國家,因此也是最依賴外國資本維持收支平衡的國家。兩國貨幣和股市過去一周均出現暴跌。
但經濟學家表示,亞洲各地受到波及的風險正在上升,而亞洲最大增長引擎中國經濟放緩,更令形勢雪上加霜。
泰國今年二季度陷入理論上的衰退。在泰國,家庭債務與GDP之比從2009年的55%上升到如今的近80%。匯豐(HSBC)編纂的數據顯示,泰國總債務與GDP之比目前為180%。
富油國家馬來西亞的債務水平也出現上升,推動了消費和房地産繁榮。但該國貿易數據欠佳,今年有可能在連續10年的順差后首度轉為逆差。上周,印尼公佈經常賬戶赤字大幅增加,達到1996年以來最差水平,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出口額下降。
“未來幾年我們將進入增長停滯期,”匯豐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范力民(Fred Neumann)表示,“亞洲經濟體之前順風順水,是因為它們通過槓桿買來了增長。它們本應利用那段時間開展結構性改革。但相反,它們卻利用廉價資金享受高增長。改革的機會已經失去了。”
亞洲各地增長率下滑,也反映出生産力惡化。几乎各地的信貸密度——衡量創造出每一單位的經濟增長需要多少債務的指標——都在大幅上升。香港的信貸密度自2007年以來增加近兩倍,新加坡則翻了兩番還多。
新加坡大華銀行(United Overseas Bank)經濟與債券研究主管Jimmy Koh表示:“不少新增信貸進入了亞洲各國的住房與地産領域。它不是生産率最高的領域,也不會為系統帶來新的價值。”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信貸增加和增長放緩令他們的操作空間變得非常狹小。印度尼西亞選擇升息,以防本國貨幣遭到拋售,而印度則採取措施支持盧比。但目前兩種方法收效均不理想。
賴志文稱:“要麼選擇保護本國貨幣,要麼選擇保護國內經濟增長。你只能二選一。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
雖然這種擔憂情緒可能似曾相識,但15年來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1997年,債務負擔主要落在擴張過度的大公司上,如今負債的主要是收入上升、獲利穩健的家庭和中小企業。
亞洲債市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長期和本幣借債大幅增加,而不是像以往那樣依靠短期美元信貸。
而且,該地區的機構——從主權財富基金到央行——為當地金融體系提供遠比以往有力的緩衝,更何況大部分亞洲經濟體的儲蓄高於消費。
但這不代表亞洲不會遭遇新的挫折。正如范力民所说:“每場危機都各有不同的模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