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7/2013

馬政府為何不怕人民?

(李中志)以我國的人口比例來看,五個月之內兩次在總統府前集結遠超過20萬的抗議群眾,「台灣之春」早該發生了。一個是國之未來的青年之死,一個是這片土地承受萬年風險的抉擇,何等沉痛?何等惶恐?但馬總統依然悠哉,像個觀光客到阿里山有說有笑,不久更要風光出國。一個政權不穩的元首是不會輕易出國的,顯然馬江體制依然不動如山,而這公民之怒在馬總統心目中的分量也就可見一斑了。我們不禁要問,馬政府為何不怕人民? 除非我們已進入一個體制外革命的階段,投票仍是我國民主實踐的唯一途徑。因此,如果這些公民力量無法向政黨集結,有效轉化成選票,馬政府便可無所懼怕。注意,這個集結所向的政黨不必非藍即綠,可以是重組的新政黨,甚至可以是國民黨內的反馬勢力,但我們看不到這種集結。 互相浪費政治資源 何以至此?問題之一,政治人物處處精算自身的政治利益,造成政治人物與公民團體互信薄弱。一方疑慮被政治人物收編,一方則畏首畏尾,以至於政黨的能量必須被刻意排除,而政治明星只能默然成為一介公民消失在人群裡,美其名為不要消費公民運動,實則是互相浪費原本就已匱乏的政治資源。 問題之二,政治素人對抗政治老千時所暴露的非專業性,讓馬政府以幾乎相同的手法來消解這一波波的公民運動。例如,反核遊行有五大訴求,但整個遊行的引爆點─核四公投,竟然不在反對訴求裡,江宜樺當然可以輕鬆回應。五個月過去了,反核四的印象已轉移為民進黨立委「非理性」地霸佔立院主席台杯葛,毫無公民實踐意義的核四公投反而成為次要問題。透過這些負面印象的傳播,即使五個月前那群超越藍綠的22萬人不忘反核初衷,將來是否會用選票來支持那群「非理性」的綠營政治人物,不無疑問。 同樣的,1985行動聯盟的三大訴求,江宜樺同樣一一回應,其中要求特偵組重啟調查已偵結起訴的案子,剛好讓江宜樺輕鬆地以技術問題否決。為何不要求總統以政治力介入,在國會成立跨黨派的真相調查委員會?目前焦點已來到《軍審法》,它以更廣泛的道德高度,成功轉移了馬政府與軍方最難回應的洪仲丘個案正義。洪案的真相、動機、軍檢的失職等,似乎已難再回到運動的議程。 社會意識不再設限 當然,這次的遊行無疑是振奮人心的。群眾組織動員的效率已無懈可擊,民進黨傳統動員模式早就無法倫比。最重要的進步是,運動的社會意識不再自我設限。反核遊行連是 「反核」還是「反核四」都有爭執,而1985行動聯盟則毫不避諱把人民對大埔事件、核四、服貿協議,等等的不滿串聯起來。一個更鞏固的社群意識已經出現,無疑它將對未來的投票行為產生更決定性的影響。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 電腦科學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