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2013
沒有主體性的臺灣歷史
過了廣島原爆日(八月六日)、長崎原爆日(八月九日),八月十五日就是臺灣從日本時代變為中國時代的日子了,臺灣的被殖民歷史,仍未結束。
這是六十八年前,一九四五年的事。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都說是抗戰勝利紀念日,日本則說是敗戰日。臺灣呢?當時,是說戰敗了;後來,又說是戰勝了。這是日本的視點,或中國的視點。被殖民的臺灣沒有自己的視點。
戰後臺灣的中國時代,實際自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開始。陳儀代表國民黨中國在臺北公會堂(據占者改為中山堂),代表盟軍受降。不只一面青天白日旗,美、英、法諸國的國旗也見證了歷史。
臺灣人當時並沒有像許多被殖民地人民一樣,選擇獨立,而是在所謂祖國的迷惘下,迷迷糊糊歡迎國民黨中國,悲悲哀哀經歷二二八事件。
所謂的「光復」,變成降服。「悲劇性的開端」成為戰後臺灣的序章。畫家謝里法的《變色的年代》,生動地描述了美術界的經驗,呈顯了扭曲的文化側面。
在臺灣的中國時代已經比日本時代烙印更長久的時間,流亡在臺灣的國民黨中國仍未去殖民性。以臺灣為主體,展開兩種殖民統治比較研究,是學術界應該有的視野。日本時代就是日本時代;中國時代就是中國時代。臺灣還是要有臺灣時代。才是!
國民黨中國的殖民性文化意識演變,一方面向共產黨中國靠攏,一方面在日治、日據的認識論煽動手腳。那麼,中治、中據的認識論,又如何呢?站在臺灣的主體性,中治、中據比日治、日據,在臺灣留下的印痕,分別是什麼?祖國比異族,又如何?
國民黨中國殖民統治的實際施為和話語權力,便宜行事。把日本總督府改名總統府,總督官邸改為台北賓館,市役所改為行政院,小學改為立法院、司法院和監察院也是。中央政府在臺灣只有考試院是自己興建。道路遍佈著中國名號,玩弄名實論,據占又複製殖民統治的國民黨中國,遂行的還是沒有母國的殖民統治呢。
這就是臺灣的歷史、沒有主體性的歷史!
(作者李敏勇,詩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