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2013

虛擬世界啟示錄

王尚智 我在臉書Facebook上看到過,最令我驚訝的,是一位每天愛自拍的十幾歲小女生,如此寫著:「人們可以藉著喜歡我,而喜歡上他們自己;可以藉著看到我,看到所有女人們內在的堅持。」 以臉書為主的社群網站,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第二生活」。 除了中國大陸,我在台灣、香港、日本乃至亞洲各城市中的貼身所見:無數人起床、睡前每天的「起點、終點」都是以臉書來周而復始。 尤其台灣!被統計是全球使用臉書人口密度與頻率最高的地區,超過千萬台灣人,窮盡時光,駐足臉書。 「虛構」與「真實」的邊界何在? 無論就臉書上「寫的人」或「讀的人」來說,從來都是有趣的問題。 在網路社群世界中,連作者與讀者本身的「存在」何者真實、何者虛構,永遠無法達成共同認可的結論。尤其很多人在臉書上,一下子充滿孩童般的天真秉性,一下子又擅長多情反思。 但這些無常反覆的書寫,都還算是臉書上極力奉獻的「精彩角色」!絕大多數的人,其實只做了「按讚」和「轉貼」。 「按讚」,是一種心領神會的印記。 一邊按讚,一邊下意識的想像著:「其它人在閱讀時,也會這樣想嗎?」閱讀,彷彿變成了一種共謀行為。 臉書上許多人寫的東西,只能寫給他/她的「同類」來閱讀,具有了某種專屬的排他性,吸引了共同價值或意圖的人們來按讚。 你幾乎不可能為一位你討厭觀點的人,但又「欽佩他的讓人討厭」而按讚! 於是臉書究竟是一種人際延伸的「更開放」或「更封閉」?網路上能結交多元朋友的認知,「多元」最終或許可能只是假象。 最令人迷惘的,則是那些永遠的「貼圖」與「轉貼」! 照片或貼圖,當然也都是一個人對於現實狀態,表達出某種「隱喻」。 人們想要些什麼的時候,他們想要的,其實都是「很簡單的東西」,有時候甚至「簡單到說不出怎麼回事」!於是自己「不敘述、只轉貼」。 有時也包括了隱隱透露著對於社會周遭的思考擔憂,有時則也想跟隨名家之言一起吸引目光,如同配合某種儀式圍繞吶喊兩聲。 至於轉貼的問題,並不是有些人不會寫東西,而是他們一貼往往就「停不下來」! 不得不承認,許多轉貼,是充滿無用,但又是精確事實的爛東西。 與那些記錄生活的照片不同,「自拍」,是臉書上最特殊的族群與內容! 自拍,做為一種「自我存在的時空揭露」,即使是再怎麼端莊正常的自拍照,都依然可以讀到某些「秘密的創傷、裸露的動機,和慾望的疤痕」。 許多人的內心,都有一種特別的憂鬱。過去留下的成為廢墟,當下面對的多是混亂,只有對於愛情幻想,有一種不死的熱愛;如此深度抽象的情緒,只有靠著「自拍」來抒解! 熱愛自拍、愛看自拍的人,大多是強烈「需要他人認同」的族群。 只是,認同他人的生活,並不意味著就此「找到了精神的同類」。 更多時候,看著那些自拍者的模樣,恰恰是我們需要自我警惕的對象! 「知識份子」在臉書上的狀態十分有趣,也是特別的族群! 臉書上的知識份子,絕大多數都給人一種「侷促無聊」的工作生活之感! 知識份子反而經常顯得「無事可做」!虛無感,貫穿了他們的網頁,只能偶爾精心打造他們自己的話語體系。很多知識份子反倒在臉書上「不知該寫些什麼」? 於是,最吸引人來「按讚」的地方,每回恰恰都是那些無關嚴肅世事痛癢的小段落。 現實世界中的大知識份子,慢慢在臉書上變成「小知識份子」!時而自我迷失、偶爾自鳴得意,雖保持著某種理性氣質,語句中卻都有著虛無與放逐。 最終並且幾乎都會忍不住抱怨:他們是如何的遭遇著「理想」被時局的現實揉碎,此刻的趨勢浪潮也無法填補空無的心靈,只能面對歲月流逝寄託於平庸之中! 至於我自己,是把臉書當作日記一般的「生命書寫」! 對於生命進行書寫,本身具備一種療癒。療癒之後,就無須逃離。 虛擬世界,倘若做為一種「現實的逃離」,這種逃離,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迷失。 因此臉書,也必須被納入每天做為日常「循規蹈矩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我只去閱讀極少的特定對象,都是具有特殊人生或專業視角的他人臉書,因為海量的其它信息之中,九成九以上都是一種「雜念式的平庸」! 如今的社會,我們並不會對平庸感到驚奇了,因為大多數人甚至開始「期待平庸」! 平庸似乎反而變成讓人感到信任,平庸好像才是一種「品質保證」!但這當然是「碎片化時代」所不可避免的通病了。 臉書上愛自拍的小女生,理直氣壯的寫下,人們之所以應該喜歡她的原因。 「坦率」與「矯情」一旦徹底混搭,這個世界存在感的強弱所據,今後也將難以辨識。 過去「大眾媒體」是信息傳達的通道終點,如今新聞一旦刊登或播出之後,臉書的「按讚、轉貼、引用」才開始正式接下棒子,繼續在信息海與人海中奔跑。 當然,臉書也就繼續安安靜靜的,繼續吃掉了千萬無數人們每天的眼球與時光了! 無論是任何原因而頻頻上臉書,想要「對話」「逃離」甚至「一夜情」。 每個人當然都有權力,讓臉書就如同你我決定要專程在某座陌生的城市,去遇到一些面孔、聊一些天,或發生一次豔遇,然後用整個餘生傾其全力的去醞釀這次回憶,並且不斷回味! 但或許我們出發之前還是該記得:除非你是特定行銷、遊戲之類網路行業的人,否則,臉書上所有付出的精神與時光,大多都「換不了真實的東西」! 換不了薪水、換不了食物,也換不了一次真正陌生城市的旅行。 除非,你先心甘情願的走進,臉書上「廣告行銷」的花園之中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