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2013
服貿協議背後:政府束手無策、信心崩潰
黃育徵
面對競爭者的崛起,產業本應自強,政府應該鼓勵業者提升競爭力、尋求品質差異化,理當和服務業者攜手尋回台灣的「軟實力」、「競爭力」和「自主性」。但是,政府的對策竟然是強力堅持和主要競爭者簽訂服貿協議,為什麼?政府到底在想什麼?政府難道忘了,台灣的經濟奇蹟是在「沒有中國市場」的情況下所創造出來的嗎?
簽訂服貿協議的背後,除了代表政府缺乏透明化的治理和決策模式,讓我們萬分憂心以外,我們尤其擔心的是「專業」與「心態」兩個領域。
專業上,服貿協議隱含著政府對提升產業競爭力已經「束手無策」。面對一個快速崛起的競爭者,任何經營者的對策一定是盡全力加速提升企業「競爭力」,沒有一位經營者會企圖靠引進競爭者的資金和管理(服貿協議)來提升競爭力。除非,企業本身已經「束手無策」、選擇退出!果若如此,那政府採「自廢武功」的策略就不難理解了。但,恭讓服務業給中國是我們的選項嗎?應該不是。
另外,心態上,「服貿協議」反映著政府在處理兩岸政策上已經「信心崩潰」。台灣過去幾十年來創造出許多奇蹟,尤其是台灣的民主、自由和開放,更是很多國際社會的楷模。我們半世紀累積下來的「軟實力」,絕對不容忽視。我們更不能忘記,台灣的經濟奇蹟是靠中小企業在「沒有中國市場」的情況下,憑著苦幹實幹闖蕩世界每一個角落,靠著「和世界做朋友,和世界做生意」所創造出來的。同時,我們更不能忘記,台灣「政治改革奇蹟」所帶來的「政治軟實力」,是靠眾多在野理想實踐者的抗爭和少數在朝領導者的自省,所激發出來的。
台灣今天的困境,或許正是大時代欲台灣再創奇蹟的天意。我們的國際地位固然艱險,但是,沒有官方外交並不表示台灣矮人一截!我們需要用更大的信心、耐心、格局來面對未來。對我們台灣而言,「崛起的中國」雖然是一個無法避免的挑戰,但它可以是台灣自我提升的激力,我們可以借力使力,強化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但如果「沉淪的台灣」是執政者一個無奈的選項,它將會削弱台灣的自我意識,導致台灣快速被邊緣化。
台灣需要找回自己,重建「信心的台灣」,我們真的可以不一樣!
(作者曾任台橡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